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中国从汉代到唐代,是民族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表现在饮食文化上,这种交融和交流更为突出。早在汉代以前,华夏族和百越族的饮食文化,已有长期交融,周代八珍,是华夏族饮食的结晶,代表了黄土高原的饮食系统;从战国到汉代,《楚辞·招魂》的菜单和袁枚《七发》及桓宽《盐铁论》中列举的食谱,则代表了长江以南百越族为主的饮食系统。上述菜目,已奠定了中华民族早期的基本食谱。汉、晋期间,“羌煮貊〔mò陌〕炙”成了中国宴席上的美食。“羌煮”,就是西北地区以羌族为代表的涮羊肉、涮散丹(牛、羊百叶)和炖牛羊杂等一类牛羊汤菜;“貊炙”,就是东胡族群中以〔wèi畏〕貊人为代表的烤全羊、烤牛柳(牛里脊)等一系列烧烤菜。这段时间,百越族的“饭稻羹鱼”(吃米饭,以鱼虾和海产为菜羹),也逐渐为中原和北方各族所青睐。岭南的荔枝和龙眼,新疆的葡萄和哈密瓜,也开始驰誉于全国。长江以南的饮茶习惯,也在这段时间向北方普及。北方生产大豆,南方创造出豆腐系列制品,更是南北饮食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
中外文化交流,在这段时间十分活跃。张骞通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打通,中亚的葡萄、苜蓿、石榴、蒲桃、芫荽(芫茜)等移植到中国;中国回纥族饮奶茶的习惯传到葱岭以西。中国的陶瓷食器传到西方;西方的琉璃、玛瑙食器传到中国。中国的酱料、豆腐和茶叶等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东南亚的胡椒、豆蔻、菠萝蜜等传到中国。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