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部分 文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2006年4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国访问期间出席了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霍华德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说:“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随后,温总理引用了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中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等文字,以说明中华民族历来就讲信修睦、崇尚和平。

篇首节选《道德经》中的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善于言说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并不善于言说。深入了解就难以到达广博,广博的人则无法深入了解。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他尽量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不是有害于物,人间的法则应该是施与而不是争夺。

《道德经》这一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它勉励人们要信实、讷言、专精,以天下为己任,多利人而少私己。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的美与信、善与辩、知与博等范畴,实际上属于真假、善恶、美丑等矛盾对立的一系列问题,用来借以说明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实质往往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这中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是,老子把事物的矛盾、现象与本质、表面与内容的不一致看成是绝对的,不免有些武断。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现象亦是层出不穷,如果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善者”都是“不辩”的,“辩者”都是“不善”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那就太片面了,它们之间有时何尝不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