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伯被俘后遭受了不可胜数的羞辱,数日之后,戎人把除凡伯以外的人都释放了,又将一部分财物送给周围的国家,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共犯。
鲁国与齐国关系正常化后,纪侯非常担心鲁国会为了新欢抛弃旧好,他于是把弟弟纪季派到鲁国去探路国人的口风。鲁隐公表示两国的友好仍在继续,不会因为齐国的介入而改变。纪季代纪侯向鲁国请婚,鲁隐公表示这也是他所希望的。所以本年春天之时,鲁隐公把自己的一个姊妹嫁给了纪侯。
齐国一直密切注视着鲁、纪两国交往的动向,齐僖公见两国竟然继续联姻,便把弟弟夷仲年派到鲁国去。夷仲年出访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巩固去年的艾地之盟,实际上是来打探关于纪国的情报的。但是鲁国人的口风很严,夷仲年什么也没有探听到,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从中推断出了鲁国的立场。
夷仲年回国复命时说:“鲁、纪关系处于最好的时期。如果我国冒然与纪国开战,鲁国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由于郑、宋连年交战,而且双方都有自己的同盟军,如此一来战事就波及到了其他国家,中原地区一时间被两国搅得乌烟瘴气。如今中原地区没有哪个国家能获得安宁,连齐国那样的传统大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齐僖公希望郑、宋两国君主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判,结束相互敌视的状态;他向两国派出使者,郑庄公说:“齐侯的命令不可以不遵从。”
宋殇公却嗤之以鼻,他认为齐僖公纯粹是在多管闲事。但是孔父嘉劝他说:“齐国数世与王室联姻,郑伯又是王朝卿士;现在齐侯以大义会合诸侯,得到华夏列侯的赞许。如果您拒绝出席,臣恐怕郑寤生拿着道义做借口,对宋国采取不利行动。”
宋殇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下令准备出行。七月,齐、郑、宋三国君主在宿地(今山东东平县东南)举行会谈。
但是郑、宋两国各怀心事。郑庄公从来就没想过要停止战争,但是他却装作一副真诚的、迫切希望和解的样子;而宋殇公明明吃了很多苦头,却以一种傲慢的、高高在上的态度大谈和平对郑国人的好处。
实际上就在宋殇公大言不惭地发表意见时,连旁听的齐僖公都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即把他的狗头敲碎,但是同时也担心郑庄公干出同样的事情。齐僖公不停地观察郑庄公的脸色;而郑庄公始终保持着平静、微笑的表情,他这才放下心来。会谈结束后两国君主就签订了和平协议。
协议中除了一些陈词滥调外,还包含了一项很有趣的内容。原来在郑、宋之间有一片长达百里的无人区。宋国人希望将这片土地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带,双方都不得在此地进行开垦和建设城邑,郑国人也答应了。
就这样,两国把本属于王室的土地当成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了。忠厚老实的宋国人一直遵守约定,而奉行实用主义的郑国人则逐渐蚕食了该片土地。
宋殇公回国后便开始大吹大擂起来,说这次谈判是郑庄公主动央求齐僖公代为撮合的;而他也是碍于齐侯的面子、无奈之下才参加的;如果再给宋国一年时间,他将把郑国从华夏版图上抹下去。
郑、宋达成和解之后,鲁国的角色就比较尴尬了。前面说过,当年郑、邾两国伐宋时,宋国曾向鲁国求援,鲁隐公恼于宋使说谎而没有出兵。宋国后来报复了郑国(但是没有报复邾国),现在又与郑国结束敌对状态,如此宋国就准备与鲁国好好算算旧账。鲁隐公不愿意与宋国结怨,准备在宋国人来找麻烦前解决问题,他便打着为宋国人报仇的旗号狠狠地教训了邾国一番。
邾国人感到真的很冤枉,从此便投靠齐国,并且终春秋之世都与鲁国为敌。
郑、宋和解也为陈、郑关系正常化创造了积极条件。
前面说过,陈桓公拒绝和郑国结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国比较畏惧宋国,不想卷入郑、宋之间的争斗(虽然陈与宋也没有同盟关系)。后来周公又在陈桓公面前讲了一些足以动摇他意志(如果他还要意志的话)的语言,当时陈桓公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他不停地问周公:自己应当怎么办,究竟还需要嫁出去多少公主才能化解国家的灾难。
周公丨安丨慰他说:“您的担心实在没有必要,郑伯也不打算与陈国为敌。两国现在虽然进退维谷,但是我将为两位化解这个难题。您回去等消息好了。”
陈桓公说:“有了您的话,寡人就不怕了。但陈国终归是受害者,郑伯不率先做出姿态,寡人也没有办法。”
周公笑着说,他会令陈桓公满意的。
送走陈桓公后,周公马上给郑庄公写了一封信,说陈桓公有意与郑国消除敌对状态,建立友好关系;但是由于陈国去年被郑国蹂躏得很惨,陈桓公不肯像一个战败者那样主动向郑国示好——无论公室、国人还他自己都不允许他干出那种有损国体的事情来。
有鉴于此,郑庄公主动向陈国伸出橄榄枝。他说:“寡人可不能像陈侯似的,想要得到盟友还要装出一副‘你来求我啊’的样子。否则郑国早就被灭掉了。”
郑庄公送给陈国人一份大礼:把在去年战事中俘获的人口和卤货物还给陈国,又附送了贵重的礼物。
陈国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两国的建交之路便畅通无阻了。陈国人对新郑进行了回访,两国经简单的磋商后便互派使者与对方的君主签署盟约。
陈国使者是陈桓公的弟弟陈佗(字五父),陈佗心中一直有个小秘密,这使得他在与郑庄公进行歃血的仪式中表现得心不在焉,好像他不是一件重要的使命的执行者,而是个百无聊赖的旁观者;他甚至连盟书上陈侯的名字都念错了。
郑大夫泄伯在仪式结束后对同僚说:“五父一定不会免于祸患。还有什么事情比歃血结盟更重要呢?如果有,肯定是不正当的事;既然不正当,就会遭到惩罚。他也没有忠实履行陈侯的命令,没有将我国君主放在眼里,因此他的行为也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郑国使者是大夫良佐,他在陈国时观察到陈国太子表情木讷、行为拘谨,毫无储君的威严。他又看到随便某个大夫都可以跟太子毫无顾忌地开玩笑,而太子也只是和大家一起开怀大笑,好像被嘲弄的不是他而是别人似的。
良佐回国复命时说:“太子位卑,大臣不敬;陈国将来一定会发生祸乱。”
泻伯说:“如此我就知道五父招祸的原因了。”
结果就在十年之内,泄伯和良佐的预言全部应验了。
陈桓公几年前在京师结识了充当人质郑太子忽。两国建交后不久,陈桓公到成周去处理政务,太子忽受父亲的委托去拜访他。陈桓公在与太子忽交往过程中越来越喜欢这个博学谦逊的年轻人。他探听到太子忽还没有迎娶正妻,于是就给郑伯写信,请求把自己的爱女嫁给太子。
陈氏自古出美人(楚文王王后桃花夫人只是其中有记载的一位,没有记载的美人多了去了),郑伯从来都不反对这种占便宜的美事——如果条件成熟,他也想从陈国娶位公主。双方很快就把婚约定下来了。这样一来,太子忽与周桓王就成了连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