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督府中只有总训最为坚定反对,因为这个职位是安顿退役老兵和士官的重要岗位,只嫌少不嫌多,焉能让给兵部?更何况这也是提高军人社会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当人们现当兵也是一条出仕途径时,自然会对未来可能出仕的士兵高看一眼。
范新尚正坐席上,身边放着一柄鸡翅木鞘的宝剑,剑柄包铜,这是训导部新订造的一批军官佩剑。
作为汉社的起人,范新尚在一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中占了年纪的优势。
他已经四十有余了。
作为一个典型的大明读书人,范新尚在三十岁前都在为一个生员名额而努力,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十岁之后的四年里。他一度以为自己认命了。在乡中社学任教,给孩子们启蒙。从老师的水平就可想而知。这些家里缩衣节食送来的孩子未来也并不光明。他们之中最有出息的人,或许是在踏上社会之后十年二十年,成为一家商号的小小管事。
虽然残酷,却是大明社会的现实。
直到皇帝陛下异军突起,范新尚以“读书人”的身份进入了军中。相比那些弃笔投戎的生员、举子,范新尚没有读过任何兵书战册,对打仗没有半分概念,甚至闻到硫磺、硝石的味道就想吐……所以他进了训导部。继续当教书先生,继而成为了训导官。
可以说,他切身经历了“训导官”等于“老妈子”的时期,也格外珍惜如今总训导部成为四总部支柱之一的荣耀。
既然与兵阵天生相克,范新尚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无限的人心揣摩上,一门心思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水平。人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有套路的。小到掖被子,大到忆苦思甜会,手段万千,运乎一心。
范新尚肯琢磨,又有人生阅历,自然比刚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强许多。渐渐成了一个小团队的核心。既然有了团队,就要有凝聚力,力往一处使。范新尚以恢复大汉尚武之气为纲领,团结了更多年轻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在内部视宦籍训导官为耻,对外则代表武官向文官争权。有这两重压力。“汉社”日益有凝聚力,影响也渐渐扩大。乃至于传到秦良玉的耳中。
至于徐梁,更是早就从十人团处拿到了每个汉社成员的名单和履历,只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有助于工作更高效的推广,也因为他们对皇帝、皇室的忠诚,所以采取了放任展的态度。
此时坐在这间仿汉式的雅间里一共有三个人。除了脑范新尚,还有两个年轻人,都已经蓄了胡须,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成许多。
其中一位是大明开国第三功臣,岐阳王李文忠之后,谱中录名邦,论辈分比当代临淮侯还要高一辈。
相对于社会底层的范新尚,李炜这样的世家子弟更加重视“清名”。而且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和看问题的角度,他们更容易接纳“民族国家”的概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正是此等士子从小要背的功课。
而且在原文中,这句话之后就是“楚虽大,非吾族也”。
想想那时候连楚人都是外族,而现在湖广之地却是大明粮仓,可见开疆拓土正是华夏自古以来的精髓。
“这步子还是走得太慢。光靠咱们便服佩剑就想改变风气?难啊!”李炜叹道:“目今百姓又不是魏晋时候,风流名士干什么,他们也跟风做什么。无利不早起呐。”
“今日与二位贤弟会聚此间,正为此事。”范新尚道:“我大明不缺汉唐疆土,缺的是汉唐开疆拓土的斗志!阉人胆怯,做做老妈子尚可,要想用他们激励将士英勇善战,这岂非缘木求鱼?故而我等之中定要有一人入训导官学堂主事,亲手抓紧后辈教育。”
李炜点头道:“兄所言甚是。不过我却有个打算。”
“愿闻其详。”
李炜看了看在座两人,抱起剑,道:“我那堂侄与吏部堂上官私教尚可,我欲退役得除一方太守。”
范新尚望向李炜,半问半劝道:“君以功名之身投军,如今得除少校职衔,前途广大,何必执着于文官品秩?”
“我岂是要他一个补子?”李炜振声道:“我是想以文职之身进阶部堂官。他们兵部想抢我总训在州县之兵权,我们又如何不能抄了他们的老巢?咱们总训又不是没有进士出身的军官,总参也有好几个进士。一旦我们转入文职,相互扶持,数年间未必不能入兵部。只要假以时日,兵部到底算是文官还是武官,还得好好思量。”
大都督府掌兵,兵部掌调兵之权,这正是太祖高皇帝时候定下的制衡之术。
前者有兵调不得,后者可调兵却又无兵,如此皇帝才能睡得安稳。如果让这伙人同流一处,有兵且又能调兵,万一日后有人行操莽霍光之事,大明岂非要变色了?
范新尚知道上面不会让这种异想天开的事生,但如果军官退役之后能够在地方上掌理民政,这本就是军人地位提高的表征。
如今地方亲民官数量不足,举人、生员为知县、知州者曾出不穷,可见科举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政学院”毕业这一条。
无论之前功名有多低,只要读了行政学院并且毕业,州县官唾手可得。
反之也是一样,即便是进士出身,要想得授实缺,也得去行政学院再学一遭。
李炜这样的世家子弟,要考行政学院简直是三只手捏螺丝,手到擒来。更何况其家中有关系,有背景,凭着军中资历混个知府未必不能够。
到时候飞禽补服虽然穿在身,但我心是走兽之心,谁又能说什么?
范新尚想通了这关节,不由为李炜的独辟蹊径击节叫好。
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寡言少语的青年。
那青年肤色略有些偏黑,此时见会看他,清了清喉咙道:“我欲去水师。”
水师比之陆军更有乡党的问题。
别说此时水师中以浙、闽、粤三地之人为主,就是徐梁前世的共和国海军也是闽粤人为主干。正是因为乡党和出身,大明虽然在水师也将训导官设到了各舰,但效果并不像陆军那般成为气候。
水师将领既没有在大都督府管事之人,自然没有人替他们争取军费,全靠皇帝盯着。他们也懒得介入这种纠纷,只是奉命行事,没有陆军那般开拓疆域的雄心壮志。总训导部早就有心改革,却是力不从心。
“我是粤人,正好去南洋水师,最好是在水师中建立起以我汉社为主干的训导官团队。”那年轻人道。
范新尚精神一振,道:“如此甚好!陛下倡言《海权》之论,而水师之暮气却是积重难返。若是仲卿能够一改旧观,此功实不逊于霍骠骑之在广漠!”
这两个年轻人又望向长了他们十余岁的范新尚,道:“那训导官学堂之事……”
范新尚直了直腰,哈哈笑道:“既然二位贤弟早有打算,那只有愚兄重作冯妇,去当个教书匠了。你我三人,共策共力,定要再振华夏雄心,使我大明赤帜,席卷汉唐旧域!”
日期:2020-08-07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