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知道,这一路太子不会吃太多苦头,但是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楚行,当做母亲的,如何不忧愁呢。
朱慈烺和皇太子一走,皇宫一下子就冷清了许多,徐梁索性开始对内廷,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
主要是修建卫生系统和地暖官道。
虽然现在宫中采取的取暖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地火龙和火墙,虽然取暖效果还可以,但是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许多缙绅大户,都开始采取暖气片取暖了,相比火龙和火墙更加温暖实惠,徐梁早就想要换了。
徐梁虽然挂念太子的思想问题,但是想想自己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还撒尿和泥呢,哪里像是人家这般,已经考虑治国了。
人都是需要时间成长的,自己没有太过于执着于拔苗助长。
紫禁城这边儿开始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内帑的钱是完全够用的,这点完全是不必担心。
徐梁才不会跟崇祯一样,过上那种连龙袍都打满补丁的日子。
而此时,徐梁也终于有时间对于大明的民生技术进行细致的梳理。
从大方面而言,因为自己陷入信息茧房的原因,大明走的仍然是传统的蒸汽机机械文明的道路。
因为蒸汽机和冶金工业的持续进步,现在在辽东,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铺设铁轨。
用蒸汽机车进行运输,也算是工业推进的一种表现。
从小方向来说,开采锻造水泥,显然有不错的效益,以至于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人开办了水泥厂。
这些水泥厂,并不是简单的冲着赚钱去的。
因为许多官绅大户,依然坚守着小农意识,但凡是自己家需要的东西,就搞他一个,自己进行生产。
因为自己家需要盖房修路,那索性自己弄个水泥厂烧水泥,非但可以成本价拿到水泥,还能卖给乡邻,乃至朝廷。因为运输成本仍旧居高不下。所以朝廷也更倾向于就地采购。
当然,有条件的府县也会设立官办的水泥厂,但这么做的官员主要是为了促进职业人口转型,捞取政绩。其中也有不少官员因此落马,倒不是贪腐。而是因为水泥厂经营不善,导致考成不合格。
“电这东西也该搞一搞了啊。”
徐梁靠在椅子背上,努力搜索着后世的记忆。虽然眼下大明已经有了留声机,但是那是纯粹机械工艺的进步,非常原始,还没使用到电。
的确,电对于时代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
有了电之后,大明的整体工业水平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而人民生活的水平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甚至可以带动进一步的就业,这个东西,也该出现了。
徐梁比谁都清楚,大明已经有了足够的祭奠,已经具备了电的条件。
徐梁本意是等待着他自然出现,然而等了那么久,还没有出现,只能进行人为干预了。
电与磁不分家,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华夏发明了罗盘。希腊人也发现了静电现象。
其后罗盘变成了指南针,欧洲人也发现了摩擦能够人为制造静电。
然而按照徐梁前世的历史剧本,真正能够引起生产力革命的电学,还有一个半世纪才会在偶然间出现。
那是一条青蛙腿引起的偶然。
意大利学者伽伐尼在为妻子处理青蛙腿的时候——在彼时的欧洲那属于药物,偶然间发现用金属叉碰到蛙腿时,蛙腿产生了抽搐。
这个现象就是放电。
当然。伽伐尼虽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并不知道自己发现了什么。他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验排除餐具带电、蛙腿里的生物电、外部影响……等等诸如此类,最后才发现只要用两种不同的金属配以盐水,就能产生电流这个结论。
这些对于徐梁当然毫无意义,即便以他文科生的理科水平。也能够直接复制出伏打电堆。
伏打是伽伐尼的朋友,他在伽伐尼的实验基础上,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后来被称为伏打电堆。他还把锌片和铜片放在盛有盐水或稀酸的杯中,将数个这样的小杯子中联起来,组成电池组,加大电流强度。
徐梁已经不记全伏打序列中的各种金属,但他并不担心,这个排列实验交给大学研究室的研究生们只需要一天就能做出来。
有了电源之外,还需要电线。银和铜都是优良导体,只要看看宫中的掐丝珐琅器就知道制作实验用电线绝不困难。至于外面的绝缘层可以使用干木头,如果实验者小心一些,甚至不需要绝缘体。
如果能够制造出灯泡,那么整个电流照明实验也就完成了。
唔,那就还需要“发明”灯泡。
当时爱迪生对于灯泡材料也是费尽心思,进行了大量实验,最终得到了能够长时间发光的竹炭丝作为理想材料,制造了第一只白炽灯。当然,这些时间和物资的投入也都可以省去,徐梁完全可以直接让人准备好竹炭丝。
虽然现在没有办法填充惰性气体,也没有找到稀有的钨,但对于实验和科学萌芽而言,哪怕只是短时间的放光,也足以载入史册,引领后来人前行了。
真正让徐梁费心思索的,是手摇发电机和有线电报的制造。
虽然两者的原理都很简单,只是线圈、磁体进行磁力线切割而产生电流,而有线电报在目今也只需要实验室制作,能够传递“嘀”“嗒”和长短线就足够用了……但是徐梁在机械设计上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天赋,而且手摇发电机和有线电报机都只在书本插图上有过一面之缘,相隔数十年之后,要想复制出来谈何容易?
当打定主意,徐梁不敢再犹豫,立刻开口道:“记录,命京师大学堂召集五百名优秀的师生,召集宋应星、毕懋康入京,程贤负责物资调度,另诏令全国通晓物理的学者,以一百五十名为限,全程保密,即便是家人也要保密,这是一个关乎帝国安危的项目。但凡泄密者,斩。”
身旁年轻的女官已经许久没见到皇帝陛下如此激动了,上一次还是倾国之力研究蒸汽机,不由的精神一震说道:“遵命。”
“对了,让内廷准备一个面积充足的试验场,要可以容纳三千人以上,在宋应星抵达京师之前,必须准备好。”徐梁说道……
“这是什么玩意?软软的。”
远在美洲的永王,顺手捏着一摊白色的物体,很是好奇,他活那么大,还没见过这玩意。有点像是人类的皮肤,但是又不像。
“回殿下,”那侍卫回应道:“这是当地人的特产。”
“本王知道这是本地的特产,”永王打断了那侍卫,“我是想说,这东西是什么材质制作的,像是工业产出的东西。”
日期:2022-04-14 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