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459节

热门小说推荐

看他这个样子,似乎是在考虑什么事,又或者是有什么担心。

????“袁先生,难道徐弘祖对于西藏十大未解之谜、地球轴心也有自己的理解,但书中并未出现过?”秦阳看到这里,主动开口,小心翼翼的问。

????他曾经也读过《徐霞客游记》,但却没发现其中有任何跟藏地有关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人的著作极多,部部都是精品,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品、经典的文字都已经湮没了。

流传于世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但是哪怕仅仅有这一部分,也可以给后人带来相当大的启发。

毕竟这全都是前人留下来的智慧!

?“其实你也知道,古代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字书籍都是经过官方允许的,一旦某些文字被统治阶层所不容,则它的任何版本都会被清剿一空,留不下半点痕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帝王的一句话,就能让犯法者九族尽诛,人都死光了,哪里还有书留下来?”袁先生说。

他说起这些话的时候,语气里面也有些惋惜的意味。

????秦阳现在也听明白了,袁先生在石窟中所接触的那些人都是避祸、隐居、遁逃、厌世之辈,他们之前一定做过某些不容于皇族的事,看穿世情,厌倦纷争,所以才隐居到九幽之下,永远地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这也是他们的选择,看透了世间人情冷暖,选择到不会被人打扰到的地方隐居。

????同样的例子,可见于东晋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一文。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最后只能落得“归隐”结局。

而他所写下的东西也是相当有名,流传于世。

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有《桃花源记》一文。

????《桃花源记》一文讲述的是一个捕鱼者误入世外桃源的故事,在桃花源中,他见到了先秦时期躲避战乱的一群隐居者,自成一派,自在逍遥,过着散漫闲适的生活。没有统治者和贪官污吏的压榨,更没有蝇营狗苟、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颐养天年,无比快乐。

????由此可知,居住在石窟中的人亦是超凡脱俗,乐在其中,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这也是他们想要过的生活,他们自己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就是桃花源记那篇文章中的隐世而居的那些人。

????“我懂了,徐弘祖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有《徐霞客游记》,更有另外一些山水揭秘、湖泊寻幽的有价值文章。只不过,那些文章并没有被公开发表出来,已经成了仅有少数人阅览过的密卷。”秦阳想到这叹了口气,开口说道。

这时候的他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什么。

????袁先生点头:“没错,你说对了。”

????得到了袁先生的回答,秦阳苦笑:“那岂不正是某种意义上的伏藏?在藏地,先是隐匿后被人发掘出来的文字秘籍被称为伏藏,而在藏地以外,其实也存在着很多这样的秘籍,有些是前辈智者的先进思想,有些是惊世骇俗的武功秘籍……那些也应该被叫做伏藏吧?”

他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对于伏藏的定义还是非常清晰的,现在这个情况,已经是比较类似了。

????当然,他也知道,天下秘籍众多,其中一部分是毫无价值的,就像是世界上所有的古董一样,有的价值连城,有的却仅仅因年代久远而被称为古董,实则一钱不值。

那些东西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历经的这些年代,而非那些东西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藏地古卷才能被称为伏藏,而且凡是伏藏,必定带有某种轮回转世的神秘色彩,能够给后世修行者带来智慧启迪,一旦被发掘出来,就会如温暖阳光一样照亮藏地的大小山川。

所以,才被称作是伏藏,是真正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宝藏。

????那么,历史上的任何事件人物,都逃脱不了祸福相依的哲学真理。

????那些真正能够启发百姓心智的东西,必定会成为统治者的心腹大患。文人墨客因文字而招致杀身之祸的不在少数,历朝历代,都有因此而被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

他们在直抒胸臆,现在这样表达出来当然不会有任何问题,可是这样做,在一些特定年代,绝对是一大忌。

????封建社会中,尤其以满清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最为酷烈,最著名的罹祸之诗就是“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两句,堪称是“***”的代表事件。

????该事件中,最接近于真相的说法是这样的!

该诗句出自徐述夔的《一柱楼编年诗》,徐幼负才名,自认为是状元的料,后来却科举不利,满腹牢骚,经常写诗以发泄自己的不得志之忿恨。

他把自己认为所收到的那些不公正,以及怀才不遇的想法全都发泄在了文字当中。

比如,他所建一柱楼挂紫牡丹图,题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夏天晒书,风吹书页,题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见酒杯底儿上有万历年号,题诗“复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晚上听到老鼠啮咬衣服,题诗“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

这些文字乍一看写的好,并且没什么问题,可是仔细一看却能发现一些东西。

????这些诗句中的“清、明”被别有用心者上报,称“清”即为“清朝”、“明”即为“明朝”。

这些字当然也是穿到了宫里去,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

????乾隆大怒,下令将已死的徐及其子怀祖剖棺戮尸,孙子、校编诗集者被处斩,江苏藩司等一批官员被革职。

当时他的下场可谓是非常的凄惨,许多典籍之中对此事都有记载。

????《东华录》记载: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上谕是官方记录,给徐述夔定“大逆不道之罪”时所引用的却是另外两句——“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上谕认为,这明显是借“朝夕”的“朝”来指代“朝代”的“朝”,而且不说“到清都”,偏说“去清都”,正是流露出反清复明之意。

????这些事都已经成为历史,观史知今,秦阳能够想到徐弘祖的文字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一定是关于朝代更迭、历史轮回的大逆不道之言。

只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所以才导致在不同的时候去品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历史留下的东西大多都如此。

????“徐弘祖曾经编纂过一本书,题目叫《山川异闻录》,在江南、西南、西北疯传,手抄本甚至传到了昔日的印度、尼泊尔、欧洲各国、北非各国,堪称是中国版的《诸世纪》,拥有着相当伟大的意义!”

日期:2020-01-30 06:14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