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个问题确实是把秦阳给问住了。
????秦阳闭上眼睛思索了几分钟,面带苦笑拒绝袁先生的话,现在这个局面,不得不承认,任何故事、传说、流言、史记都不重要,因为那些都只能作为例证存在,而不会影响到今日的局面。
他们现在所处在的这种局面,已经不是会被那些东西给影响到了的。
????如果写《长恨歌》的人还在,能改变皇帝与贵妃的马嵬驿之恨、战后宫廷对月哀叹之憾吗?或者,没有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多情,能改变安史之乱、天下涂炭的那场战争吗?作者在与不在、死了还是活着,都改变不了历史,更改变不了今日痴男怨女们对于杨玉环传奇故事的津津乐道。
道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只要他现在想明白以后,就不会再继续纠结在这种问题上面了。
????“那么,什么是重要的?”既然如此,既然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那么袁先生为什么要说出这些问题呢?又想表达出什么想法?
这个才是现在比较重要的,才是他现在真正想要问的。
????“从诸多平凡例子里寻找规律,突破人类思维模式的平面之困,透过一般现象看到事件本质,在众多智者的思想基础上构成突破——这才是重要的。”袁先生说。
如果是别人在这里的话,肯定不会听明白他这句话想要表达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不过现在在这里的人可是秦阳,别人或许不知道,但是他却能够根据这些话,想到袁先生想表达的东西。
????秦阳立刻追问:“就是从《长恨歌》里,你才找到了关键症结所在?”
????袁先生点头,凝视着流淌的岩浆,默默地出神。
秦阳当然也没有打扰他这样的动作,虽然现在时间紧迫,但是这样去打扰别人,也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公平来说,秦阳与袁先生的差别不在于智慧、行动力,而在于阅历的多寡。
他们两个人的差别就在人生阅历之上。
袁先生曾走过一段五味杂陈、变化诡异的人生之路,所以才有了今日的大胸怀、大视界。假以时日,秦阳同样能做到。
他现在虽然也经历了许多的东西,但是和袁先生这样的前辈比起来,他的人生阅历当然还是显得稍微有些小小的单薄。
他现在只是经历的还比较少,确切的说就是年轻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
????“那石窟里的人,无一不是各行各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辈。见到他们,我才明白天下之大,能人辈出,就像大唐盛世虽然前有诗仙李太白、诗圣杜子美,已经将五言、七言写得尽善尽美了,后来却又出现了白居易,将唐诗带上另一个高峰;唐诗将人类语言雕琢得精致华美、铿锵顿挫,几乎到达了文学作品的极致。后代偏偏又出现了宋词长短句,令中华文化别开生面,使宋词与唐诗同登大雅之堂,地位不分轩轾。举个现实的例子,在我们这个时代,明明已经有‘那位先生’这样的大探险家,能让各种诡异事件在他手上迎刃而解,被誉为‘千年华人第一’,后来却又出现了‘亚洲之鹰’罗开、‘盗墓之王’杨天这两位超级探险家,与‘那位先生’并驾齐驱,成为华人江湖睥睨全球的三大魁首典范……”
????袁先生极为谦虚,把“四大游侠”中的那位先生、罗开、杨天奉为典范,却把自己低调去除。
这也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心态真的非常谦虚,从来不会为自己所取得的那些成就觉得骄傲自满。
????轰的一声,已经涌入洞口的岩浆突然炸开,那些赤红色的液体向上飞升,将整个洞口都吞噬进去,如同看不见的怪兽正在兴风作浪。
突然爆发了这样的事情,秦阳直接就将头转过去看。
不把头转过去看还好,一转过去看以后,秦阳背上顿时冷汗涔涔,因为若是冒然进入洞口的话,一旦被这种无法预料的爆炸波及,血肉之躯立刻就灰飞烟灭了。
还好,刚才他们还暂时停了下来。
????由资料可知,在今天的地球上,如果没有板块运动,火山不会喷发,地球内能仅通过岩石传导缓慢散发,所有热能、动能、张力全都在人类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产生、消弭。
随着地球自转越来越慢,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会逐渐平息。当然,远古时期的情形并不相同,因为人类的研究触角只能达到数千至万年之内。
目前的人类的科技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地步,没有达到能够影响这种方面的能量的地步。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发源于大陆30公里或者是洋壳6公里以下的位置,即地球的软流层。不过,软流圈的物质并不是岩浆,它们在巨大的岩石静压力下呈半塑性状态。当压力降低时(比如地壳裂开)才转变为岩浆并朝着压力低的方向移动,如大洋裂谷。再者,当温度升高时也能形成岩浆,并把上覆岩层熔透而形成火山喷发。
这也就是人们平日间见到的火山喷发,还有了解到的过程。
????秦阳判断,这些岩浆的生成与流向都是极有规律的,位于极深的地底,与人类常见的火山喷发略有不同。
因为这些岩浆可能和人们认知之中的那些普通的岩浆,还有喷发出来的那些岩浆,会有一点细微的小差别。
那么,追逐它们的尽头,就是寻找地球轴心的最科学方向。
毕竟现在这个情况,他们可能也没什么过多的选择。
????为此,他必须冒着灰飞烟灭的危险穿越前方的死亡山洞。
“后来,我们终于意识到,那地方并不在地球的物理表面,而是必须通过一种奇特的途径才能抵达。”袁先生苦笑起来。
????按道理说,揭开了一个苦思冥想的巨大谜题后,他应该极为高兴才对。
他说的这些话,也让秦阳有了一个新的思考。
????联想到袁先生之前说的那些内容,秦阳脑中突然跃出了四个字——“向死而生”。
想到这以后,他就忍不住得为之一震。
????“袁先生,我猜那种途径就是‘向死而生’,或者是‘先死后生’,对吗?”秦阳缓缓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说完以后,他就一直看着面前的袁先生的脸。
????从心理学的层面看,人类处于濒死状态时,灵魂与肉体处于半游离状态,能够最客观地反观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对自己得出最透彻的结论。那一刻极为短暂,只有几十秒到十几分钟之间,但却能想透一切人生的困惑。
????向死而生,说的是一种决绝前行的态度。
????先死后生,则是一种为追求目的不惜献出生命的过程。
这两种态度从表面上看似乎完全不一样,但是实际上都并不简单。
????二者同样值得敬佩,但生命只有一次,一旦献出,自己就将沦为冢中枯骨了。
????“向死而生?没错,正如尼采说过的一些看似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的话,真理往往就在那些拗口的文字里面。”袁先生听完他的问题以后,先是简单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算是肯定了他这样的说法。
日期:2020-02-01 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