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70节

热门小说推荐

“哟,赵叶枫,看不出来你丫还挺聪明的,一猜就中。”

“少来,你想在学校那次不是这样的?我都快听吐了。”

“我说你别不识抬举!我那是给你面子,让我讲话听?你丫的还早整整两百年!”

余明说话的属于典型的贫嘴,赵叶枫也是当仁不让,两人就这样当着上官雨馨的面互不相让的斗到乱葬岗的坡下。两人拌嘴上官雨馨无心掺和,她记得当年哥哥赵叶枫说过一句话,男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是友情的表现。

“够了!停!我三叔呢?三叔你干嘛呢!?”余明自甘败下阵来,只因一路走来都没见到余三叔不免困惑,这才在山路旁喊了起来。直到发现一个黑影在乱葬岗上行走,他才确定那个黑影是自己的三叔。

随着余明的声音和目光,赵叶枫和上官雨馨一同看到个黑影,走进一块残破的墓碑后面,本想问余明,余三叔是怎么了,可赵叶枫又摇了摇头,刚才余明的话,表明他也不知道。

余明先是踏着块湿润的泥土,站在一个略微缺口的土堆上,借着身子骨仅有的力气就往坡上爬去。总觉事态有些不对劲的赵叶枫,让上官雨馨留在原地,也飞奔似的往上爬了去。

居住城市的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体力差,身体素质弱,锻炼的时间不多。这些有迹可循的因素很快让经常大吃大喝,不爱多动的赵叶枫吃不消了,逐渐和前边的余明拉开大段距离。余明没顾得上赵叶枫,就连停下的时间也没留给他,只是一心想要追赶自己三叔余立。

赵叶枫跟了一段路,发现隔了大老远的余明总算停了下来。他直起身子向下看去,见身后是片缓坡,远处靠外是片垂直向下的悬崖。山风吹来,赵叶枫那件薄的长袖衬衫,抵挡不住寒冷,让他冷的够呛。就在前一天,他刚换下那件满是泥巴的,有几层棉袄夹着的厚衣。

余三叔最终停在了一棵树的树荫下,蹲在地上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余明也不再跟着余三叔移动,转而慢步在鹅卵石铺成的泥路面上,一点点靠近余三叔停留的位置。余明对余三叔的反常行为感到好奇,所以他这才跟了上来,换做平时他才懒得去爬这些贫瘠的坡。

“明子,来了?不是叫你在下面等着么?你这娃子怎么就说不听呢?”余三叔举起两只苍老无力的手,用力靠五指横着擦了下自己的额头,往树下就是这么一磕头,在余明和赵叶枫瞪大眼睛不解的注视下,一连猛的磕了三个响头,自言自语道:“爹,你老在九泉之下还好吧?娃我自知不孝没有照顾好爹,自当家境贫困也没脸来见爹,这才疏忽了这些年,我知道你老那几年来生活的很痛苦,可我没法把你安置在祖坟里,只能把你埋在这乱葬岗的山坡上了……”

知晓前因后果的余明默默停下了脚步,因爷爷曾说过的余三叔的故事,深深对着石碑鞠了一躬后立马让赵叶枫跟着一起下了坡,示意不要去打扰余三叔。

寂静的两人站在山腰间吹着秋风,看着一个个被时间抛弃的人,躺在这片荒凉寸草不生的土堆中,跟蛇虫鼠蚁共享一个窝洞,芒刺在背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在这站着也不是个事,干脆我随便跟你讲个故事吧,就前几年发生的,我们村头西边有个经常运菜的菜贩子,某天去三河坝镇上去吃喜酒……”余明道。

花灯戏自古以来诞生于中国这个神秘国度,花灯艺术最早有记载的典籍是:满清康熙二年初的《平越直隶州志》。

就在满清政府长期压迫中国人民,大修文字狱残害知识分子排除异己期间,专供封建官僚主义玩乐的戏曲却发展迅速。

清末民初以前经过鸦片战争的洗礼,中国人开始着眼看待这个新兴的世界。洋人用炮火打开的不仅仅是进出港口,更加为中国人带来了思想与学问。

一批文人学士列如梁启超和柳亚子等人,把民间艺术和近代文化等融入戏曲当中,传统戏剧出现百花齐放的盛世。花灯歌舞就此融入戏曲中,在中国南方各地广泛流传开来。

云南花灯则属于花灯地方戏曲,虽尚无准确历史资料证实起源,但从已有文献中可知,明中叶云南杨林人兰止庵曾写过《性天风月通玄记》传奇。

菜贩子是中途才从山路上赶来的,台上唱野台子的唱的是那出,这脚底下崴的是否有神,他是一概不知,这才在这群人中挤了上去,找了个宽松地站在了第一排。

被花花绿绿的物件铺满的大草台上,唱台头顶悬挂两三顶大红灯笼里的烛光,在众人身上映出了别样的红色。

坐圆凳上三个留着辫子一身袍子的男人是又吹又拉,随戏声一个打扮艳丽的女人挥动手中的花扇唱了起来。

这不知何时搭建起来的草台下方,一群身着棕色棉袄大衣的戏客,拍手叫好声那可谓是不绝于耳。

就像台上站着从天宫中下凡的仙子,正在为众人祈求无根水,戏客的掌声则是为了呼唤天地间的神灵。

菜贩子仗着人多不怕豺狼虎豹,酒劲上来了是拦也拦不住,看草台上那个画着浓妆女人,总觉得是越看越好看,恨不得冲戏台上去狠狠亲上两口,自然而然便就肆无忌惮越靠越近。可这刚一近却出了大事!

辛亥革命以前的花灯戏被称为老灯戏,辛亥革命以后的花灯戏自然就成了新灯戏。老灯有老灯的演法,新灯有新灯的变数。

老灯戏主要分为两段,前一段表演的载歌载舞,后一段讲些民间故事,主旋律任以歌舞形容表达。其中不乏《拉花》、《包二接姐姐》等脍炙人口的剧目。

新花灯诞生的时间恰逢辛亥革命后,全国改革之风盛行之时。自由、民主的观念每时每刻无不深入人心,唤醒了大众向前看的意识,往日的花灯戏再也满足不了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花灯艺术进行了改革。花灯艺人们开始从滇剧及曲艺善书中追寻灵感,便出现了《蟒蛇记》《十杯酒》这样传世的经典。

这唱花灯的内容各式各样可谓是五花八门,总体来说脱离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红军灯、救亡灯、学生灯和灯夹戏均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涌现了越许多可歌可泣的作品,一步步成就了现代云南花灯艺术。

正所谓没有规律不成方圆,花灯艺术发展至今,没规矩是说不过去的。滇地方民间有一说法:“无崴不成灯。”,是说唱灯人手中的花扇、手帕无论扭的是在美丽动人,不会走崴步基本永远成不了灯。

隔着中间那道大红灯笼的红光,草台上唱灯的女人隐约朦胧其中,且化着浓妆也看不清是什么长相。离远了听,菜贩子听的那女人唱灯唱的是字正腔圆,声线细腻柔美,总觉是个大美人,这才越靠越近。

那女人唱的条条是道,口中也吐字清晰,菜贩子怀疑是不是自己耳朵聋中风了,他竟一句也没听清台上之人唱的是什么!这才醒酒过来连连后退,再一看,台上女人那有崴步?用僵硬的动作使劲扭动着干枯的躯体,只顾唱戏和挥舞花扇,台下依旧叫好不断。

面临如此诡异的气氛,惊恐的表情写满了菜贩子的脸上,他依稀记起那场前不久镇子外发的大火。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