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7-16 21:52:20
三国鼎立(四)
我们再来看一看政治目的。
战争有惩罚敌人的目的,也就是说让敌人吃一点苦头,为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吸取教训。然而,单纯的惩罚是没有意义的,惩罚的背后一定是有某种政治利益的获取。也就是说,即便是惩罚,也一定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谁都不会为了一时兴起,就去劳民伤财进行一场完全没有必要的战争。不过,即便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备的东征也毫无意义。按照隆中对的内容,东和孙权是一个长期战略,而不是临时起意。这种一时冲动的东征,除了让蜀吴之间的仇恨越来越深之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在两国两败俱伤的时候,很有可能强大的魏军会在背后捅刀子。
我们根据以上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此次刘备东征的战略目的极其不明确。如果说有,那很有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泄愤。
我们说夷陵之战是一场奇怪的战争,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地理因素。
日期:2020-07-20 14:35:43
三国鼎立(五)
我们说夷陵之战是一场奇怪的战争,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地理因素。
我们经常讲到巴蜀的时候,就一定会说易守难攻这个概念。然而易守难攻这个概念是站在攻方的角度来讲的。对于巴蜀驻军来说,除了长江流向是自西向东这一个优势之外,要想在秦岭大巴山余脉围成的崇山峻岭中出川作战,同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就是如果川军作为攻方,易守难攻这个概念要反过来,“攻难守易”。所以,巴蜀之地最好的战略定位是做好防守,老老实实做一个封闭的粮仓,而并不适合出川作战一统天下。
此时的刘备,跟当年巴蜀汉中起家的刘邦也没有任何可比性。
当年的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传说中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利用关中的混乱局面还定三秦,一举取得了关中作为继续前进的根据地。如果没有夺取关中这个梗,那么困守巴蜀和汉中,刘邦的机会也不大。
日期:2020-07-24 05:22:08
三国鼎立(六)
而当时刘邦出川的关键有两个,第一是当时的情况比较混乱,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这十八路诸侯还远远没有到重新洗牌的时候,刘邦反而是其中比较大的一股势力;第二是,虽然关中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但在当时却被项羽在政治上人为地划为三部分,有三个诸侯王在关中,而且后来也没有形成合力。
跟当年的刘邦相比,刘备在北方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曹操集团。
北方不容易,那么沿着水路向东出川呢?
当时的魏蜀吴三国,魏蜀的天然分界在汉中以北的秦岭,蜀吴之间的天然分界,是从今天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十堰一线的连绵群山。对于这两条由山脉形成的天然屏障而言,谁是进攻方,谁就要承担更多的后勤负担。而防守方,则不用为漫长的补给线发愁。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这样的地区作战,就是拼后勤。
日期:2020-07-27 22:00:29
三国鼎立(七)
所以,刘备此次出川作战,从奉节到夷陵,绵延七百里的漫长补给线,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后勤工作。后勤工作中的押粮运草,则需要沿长江顺流而下,穿过漫长的高山峡谷,杂草密林。为此,刘备特意留诸葛亮在巴蜀负责后勤筹措,而责成大将赵云,专门负责调拨粮草。然而,绵延七百里的补给线,最有效的运送方式还是漕运,也就是用运粮船队沿江而下。这就决定了,出川的士兵们,只能沿着长江以及长江两侧的山地挺近,而不敢随意离开这条生命线。
刘备的东征大军,水陆并进一路浩浩荡荡向东吴进发。然而,等刘备的部队步步为营,耗时半年之久到达江汉平原的第一道防线—夷陵的时候。刘备却不敢轻易地离开长江一线,也就是说,刘备的部队不敢贸然地离开自己的补给线。能不能打下夷陵是一回事,打下夷陵冲到平原一线,在后勤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会不会重蹈关羽的覆辙则又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