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的劳累让母亲三天两头的叹气。于是她就天不亮就起床,做上鸡的汤,穿过黄家咀、宋家咀,趟过一大段没有人烟的地段,只有一个大大的土堆,不知是哪个大户人家的祖墓。好多年后,杨运开才知道那竟是大名鼎鼎的谭元春的墓。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享有盛誉的诗人,创了一个竟陵派,很是闻名。而后她又走过姚家湾,跨过三岔河桥才到得黄潭中学。她实在忙不过来后,就让姐姐去。有时,杨运开也去。
一天早上,杨运开起来就看见桌子上有一瓦罐。
“杨运开,把这给你哥哥送去!送去了回来吃早饭!”
杨运开从未用过牙刷,脸也洗过为数不多的几回,他系好只有两颗扣子的哥哥给的小褂,就上路了。
“不能偷吃!”下了江踏子他听到母亲在背后喊叫。
他没这个胆!
他的腿不长,20里路让他走到太阳快照到头顶了才到学校,正好是哥哥吃饭的时候。哥哥从饭堂回宿舍,手上端个大盆,白的是米饭,粉条与肉片在饭的上边。
“哥哥。”
“啊!你来了?”
“刚到。看,鸡汤。”
哥哥忙放下他那个盆,又不知从哪位同学那儿要来一个磁碗,他把饭给一份弟弟,又把鸡汤和鸡肉倒给弟弟。
弟弟一侧身子,“妈妈说给你的!”
“分着吃!”哥哥不理妈妈的命令,坚持给了弟弟。弟弟吃得眼湿湿的。
“怎么?路上累了?”
杨运开摇摇头。生平最美味的饭是哥哥给的。
饭后,哥哥的同学们过来了。
“好可爱的一个小弟弟!”
杨运开不抬头,他知道自己一点也不可爱,人们逗他玩的。你想妈妈说是一个雷都寻不着的人,可爱么?
日期:2015-04-23 09:40:53
饭后,哥哥送他过了三岔河:“回去给妈妈说,不送菜了,这里生活还好。别人笑我的。”
弟弟只是点头,他可没有这个决定权,得母亲说了算。
剩下的路不难走,可是头上的乌黑的云越来越厚,杨运开大步跑,那雨还是泼下来,杨运开把衫子卷好,掖在腋下,前进着。过了黄家咀,到了黑鱼沟,平日不见流的黑鱼沟,黄汤汤的水翻动着,有几条鱼还腾空而起。它们要跳龙门了。
“我也要一试的,不能就这样的。”幼小的杨运开并不知道人生的前面还是个什么状况。
黑鱼沟是黄家咀上边万家湖至白龙沟的一条水系。不宽,只不过万家湖好小的,比青山大小湖都小好多倍,竟也有鱼!
这时雨小一些了,黄家咀有人搬着罾子来搬鱼,这激发杨运开搬鱼的理想。
到家,母亲已给他准备了早饭。
“我吃了。”
“吃了?吃什么?”
“哥哥给我吃的。”
“你吃了,他吃什么。你这参死江的,你怎不吃满禄?”
杨运开低头让母亲发泄。完了他才去找了祖父的搬罾,要去搬鱼。祖母赶出来:“到处河满坑满,去搬什么鱼!”
“黄家咀都有人在黑鱼沟搬,我见过了。”
“好。我也去。不去黑鱼沟,去直岭沟。”
祖孙俩来到直岭沟。
直岭沟连通着大湖,水势大不一样。杨运开把罾子放下,水都淹到罾子的鸦雀子窝了。
“水太深了。”祖母说。
果然水深,杨运搬起罾来,一条白色的大鲤鱼腾空而起,没等罾子出得水面,它已是走得无踪影了。
“快,起罾!”祖母又喊。
杨运开用力起罾,一条鱼也跳起来,但罾子已经出水了,没跳得出去。
这是两条鱼,叫白鸟嘴。浑身通白嘴巴像鸟。这鱼是吃鱼的鱼。鱼有两种,一是吃草的鱼,一是吃鱼的鱼。吃鱼的鱼好吃。这白鸟嘴更是鱼中上品。自那年后,杨运开再没见过这么好的鱼。
“婆婆,你会看鱼么?”
“不会。”
“那干嘛叫我起罾?”
“你看,在上边来了一朵水花,就有鱼过来,这时你起罾,鱼就刚好在你的罾里。你要力再大点,水花在罾里,你快快搬起,鱼也不会跑掉,可你太小了,起罾时原先鱼在你的罾里,你的罾还没出水时鱼就跑了。那条大鱼就是这么跑的。”
杨运开哪里知道,搬一个鱼也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这以后只要有过暴雨,杨运开必去搬鱼。如果上午下,就下午去,如果下午下,就晚上去。
和姚某喜晚上去搬鱼是在小沟。小沟没名,是连接青山大小湖的一条水道。不深,满了也就直到杨运开的肩那。大小湖的鱼不是喂养的,人人可搬的。晚上搬鱼多是鲫鱼。鲫鱼有意思,一走就是一溜。后来杨运开遇到过江之鲫一词,他立马就会想那个晚上。
姚某喜会搬鱼,一会就满满一篓了。他把篓放在水中,弄根木棍拴住,鲫鱼们便在水中闹腾,引得它们的伙伴们,也趋之若鹜。他的篓满了后,他又拿出个网袋,把后来的鱼放在网袋里。
鲫鱼们个个肥大,一个可弄一碗菜。
轮到杨运开来了运气,他也满满一篓了,足有30斤。可是他太小了,要睡觉了。回家睡,天太黑了,他怕鬼的。他就把蓑衣铺在泥地上,倒头便睡。
天快亮时,父亲来叫了他。母亲叫父亲来拿鱼,上街去卖。哥哥要钱买衬衣了。杨运开也好高兴,他愿意哥哥买衬衣。他就可以接哥哥的衣衫了。
白龙沟的鱼最不好弄了。水小时就细细地流,没有鱼的。大的时候,水漫过沟,有鱼也没人去。杨运开去白龙沟多是去打鼓洇,就是游泳。打鼓洇总是在放牛回家后,天色并不太黑。一可以玩二又可以洗澡,免得父亲挑水的。祖母常说:热水要人烧,冷水要人挑。讨水喝要不忘谢人。
那天去时,白龙沟竟然没一点水,底都出来了,还有好多的鱼在泥地上跳动。杨运开太快乐了,他就抓鱼,一条一条往岸上甩。在一个水窝,有条好大的,他扑过去,猛地下手。鱼有约两斤,鱼的刺张开来,刺得手上的血一条条流着。天太黑了,本可以抓很多的。他只好用裤筒把鱼弄回来。
父亲说那条大的叫记鱼,是鱼中最珍贵的一种,只有天门才有,每年人们都要弄一些给毛主席的。
母亲很快刺了鱼,放不少水把还是活的鱼放下去,一会那汤就乳一样的。母亲给杨运开喝了一小碗,真正的甜。怎么,放了盐还会甜?
后来他才明白那鱼真正的学名叫鳜鱼,西塞山下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就是这个。
多年后,杨运开转了些运,想再弄条鳜鱼来给自己的女儿,却未能如愿。
日期:2015-04-24 09:27:38
第三章
严伍台村东通往黄家咀的那条土路上,走着两个小男孩。从他们斜背着的两个布袋子来做判断,应该是两个要去上学的淘力佬。他们的上半截身子一样长,只不过有一个的腿要短一些。另一个要稍长一些。这就造成了一高一矮很可以分辨的对象。高的那个生得是近似正方形的脸,眼睛倒很大,眉不是特别的浓,鼻高,最为鲜明的是两只耳,耳廓大而肥长,尤其耳垂过长,头发特别的黑,有些微微地卷。这在严伍台是少见的。矮的那个也是长圆的脸,眼要小些,很大的不同是,头发不够齐整,长过瘌痢的地方,需要用生发剂来做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