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275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5-09-06 19:55:05

【正文】

类似的情形,我们从其他人身上也能得到印证。担任后周宰相的范质、王簿也都是进士出身、知识渊博的读书人,学识不亚于窦仪,更有丰富的执政经验,如果赵匡胤需要使用“读书人”担任宰相,他们就是最好的选择,可实际情况却是入宋之后他们只能空有宰相职衔,实权都掌握在另外一位文吏出身,不好读书,知识也不渊博的赵普手中。

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自从乾德二年(964年)后周三相罢任,赵普担任宰相,直到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去世,足足有十多年时间里,赵匡胤组建的包括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三司使等高官在内的领导班子成员中,无论是后周朝廷遗留的旧臣,还是自己当年的霸府幕僚,几乎清一色都是文吏或武官出身,没有一个是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对所谓“读书人”的推崇和重用又从何体现?

这就好比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只靠听他口头所说就妄下定论,而是要观察他实际所做,否则就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赵匡胤虽在口头上对“读书人”表示了足够尊重,却在心理和行动上没有真正付诸实施,他清楚地认识到在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下,国家和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不是那些熟读经史子集,擅写道德文章的传统“读书人”(也就是“儒生”),而是精通治道之术,善于经划谋略的“干才”。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