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8-03 22:39:35
这几天和同事们在探讨,担保圈风险是否可以避免?
担保圈的风险,加上高利贷的风险,是企业的两大杀手,可以瞬间让企业窒息。企业如果只是亏损,只有现金流还能维持,那也能坚持一段时间,有可能坚持的时间还比较长。企业如果管理不善,各方面的问题也不会立即暴露。而担保圈如果出了问题,面临的不仅仅是代偿,关键是代偿之后其他银行的收贷。企业咬咬牙可以给别人代偿,但是代偿之后,如果贷款银行觉得其他出现了问题,一样会对他收贷,这才是最悲惨的。
当然,在实际中会碰到两种客户,一种是很稳健的,打死不和别人惨和,既不给别人担保,也不用别人给自己担保。曾经碰上一个企业,有很多企业找过他互保,政府也从中牵线,但是就是不担保,贷款全是房产土地抵押和存货质押。到了今年,当地一家企业出了问题,担保圈己经开展蔓延,所幸的企业,这些火没有烧到他身上。
另一种是极度饥渴的,不但四处和别人担保,也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这么多互相信任的人,而且都是一些如风中之烛的企业,借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贵圈真乱”,有的甚至自己已经找不到担保人了,请求银行牵线给介绍。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我可以大胆地推断,四处和别人互保的企业,一定是对资金极度渴求的企业,这种渴求的原因,也可能是效益好,敢冒风险,也可能是效益不好,极需资金。相反,那些经营比较稳健、现金流状况比较好的企业,对于担保还是比较慎重的。
现在浙江地区又走回老路来了,没有抵押物不放款,曾几何时,银行因为“只认抵押物”而饱受弊病,说是银行把自己开成了当铺,于是银行也不断开展金融创新,在担保方面,浙江一直引领全国潮流,无论是联保贷款,还是其他形式的一些创新,大部分发端于浙江。
面对担保问题,银行也有两难处境。第一个是,如果企业太稳健,太慎重,只做抵质押贷款,那么银行的业务量就在大减,就会失去竞争力。做,可能有风险,但是不做,就没有钱赚,尤其是看到别的银行做得风声水起的时候。毕竟,银行既要规模也有利润,只有企业有资金需求,银行就会尽量迎合、满足这种需求。第二个是,抵押物处置困难。虽然有抵押,但是如果借款人不还款,真到了诉讼处置阶段,也是一个旷日持久、耗时耗力的事情。所以在很多人眼里,抵押反而不如担保。当然,抵押有利有弊,但是到了经济下行期,抵押的好处是显现出来了,无论企业是否倒闭跑路,无论是否资不抵债,毕竟还有东西,还有收回的希望,而换作担保的话,回收的希望很小了,或者难度很大了。
日期:2014-08-05 21:55:14
今天和企业上的财务经理在一起,他们要提前还贷,贷款刚放了2个月,就想提前还,5000万己经到了账上了,但是没让他还,建议他买成理财。企业总的银行贷款是3个亿,现在手头的现金基本有2个亿,妈的,现在居然还有这么牛的企业。企业的牛也表现在行动上,中午吃饭做陪,和我们的客户经理一起,最后是我们掏的钱,换作真缺钱的企业,早跑过去结账了。企业账上到底多少钱,究竟到不到2个亿,这个也没法查。不过前几天听着介绍一个企业的情况,也是差不多,大量现金在账上,随时能还贷。这个时候敢提前还贷的,还是比较健康的。现金为王。在这个时期,真应了那句话:“现金比你妈妈还重要”。有了现金,能干很多事,比如收购便宜的资产……谁都渴望现金
日期:2014-08-05 23:04:35
再说担保圈问题。
对企业企业经营中的战略问题,我们都可以明确的指出来,这么做是不对的,是有很多企业失败的教训的,但是有两问题,提也提不出来,提出来也没有用。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民间借贷的问题,二是担保圈的问题。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来说,几乎没有不用民间资金的,或多或少而已,频率高低而己,尤其是倒贷款的时候,不用说,也是借的民间资金。更为头痛的是担保圈的问题,想贷款就得找担保,要想别人给自己保,那也必须给别人保,这既然是个圈,那就是盘根错节,纠缠不清。而且担保圈还有一个弊端,明明看到有问题了,但是不知道会不会形成风险、什么时候能出风险,因为圈太大了,无法一一评判企业所提供担保的每个企业的情况,何况有的担保是民间借贷的担保,贷款卡上也看不到。
这笔贷款到现在还没有处理完,困扰我好久了,每次想起来都头痛。每次写逾期情况说明的时候,企业逾期的原因,都是(甲)给乙提供了担保,结果乙倒闭了,甲替乙还了很多,结果自己也走不动了。甲乙两个是小学同学,己经很多年不联系了,直到经人介绍联保贷款,两人才故友重逢,彼此叙旧,不在话下。正巧两个人又都缺钱,而且当时银行贷款的条件还比较宽松,于是两个一拍即合,进行互保。但不巧的是,甲给乙担保的基本都是民间的,乙给甲担保的主要是银行的。不幸的是,乙先走一步,公司挂了,人也跑路了,这时大量民间借贷的债权人都跑来找甲要钱,迫于还款压力,甲为乙代偿了200多万的贷款,结果自己也没有钱还贷款了,而且还有官司在身,一直没处理完。
乙是为什么倒闭的?乙是为丙担保还款而被拖垮的。乙和丙合伙开店,两个共同投次,而且两人都有自己的公司,这样,走到一样互保就是非常自然的了。同样的不幸,丙的投资款中几乎全是借的民间资金,银行的还上之后没下来,丙还不了款之后跑路了,这时债权人又都来找到乙要钱。乙起初的时候是能拿出来一些钱的,后来,银行得知他的合伙人跑路,而且涉及担保关系时,有两家银行贷款到期收回后没有续贷。而乙还贷款所用的民间资金,恰恰是甲提供的担保。
丙的跑路,或多或少的也和他的对外担保有关系。丙对外的担保也不少,为了融资,免不到互想担保,圈子大了,什么人都有。其中,丙对丁的一笔担保出了问题,丁跑路了,结果丙为他还了近100万。
也就是说,整个担保链就形成了一融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似乎到甲这里的止住了,其实也不是,甲、乙是和戊、己组成的四户联保,甲和乙都挂了,甲无力还款,乙己经跑了,这时协商的是,由戊和己把乙的还上,对甲的贷款重组,如果两户还两户的话,压力太大,其中己己经为乙还了民间的100万了。即使贷款重组,也要达到相应的条件,贷款一直没有重组成,甲没还款,戊和己也没有代偿。
那么甲、乙、戊、己是怎么走到一起联保的呢?说起来也颇有些不可思议,在贷款之前,四个人不是互相都认识,只是两个人的圈子还能了解,其他的都谈不上了解。那么四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来的?为了贷款。为了贷款,四个缺钱的人走到一起来了,而且互相的考察也不多,你贷我贷,又正好有这个联保,大家就走到一起来了。直到贷款发放之后,四个人才陆续地互相考察,彼此加深了解,有点像先结婚后恋爱的感觉。
一个担保链,把六个人捆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下不大不小的圈。其实这个圈还远没有经束,如果对外延伸,可是无限扩大,戊的对外担保,也是危机重重,不知道还会被谁拖累。
对于担保圈,有两个问题可以探讨。第一,担保圈的风险果真是不可避免吗?据我所接触的,担保圈过大的企业,他们能互相担保,并不是真的因为互相了解、互相信任,更多的是为了共同贷款,大家走到一起来了。对于比较健康的企业来说,即使需要融资,也不必接触这么大的担保圈,除了靠自身财产的抵质押担保外,最多一两个担保就足够了,融得的资金应该可以满足企业的正常需求,再多的需求就是非正常的了。第二,同行业担保的风险更加集中。同一行业的企业,尽管各自的经营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如果行业整体状况不是很好的话,那么大家的情况都好不到哪里去,往往真是同甘共苦,一损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