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贵族和功臣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的爵位制度起源于商代。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但当时的爵位并没有严格区分,也没有等级之别。西周时期,公、侯、伯、子、男则成了国君的通称,并非爵禄。战国时代,逐渐有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明确划分。
封爵制度与古代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予皇子。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予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名称。清朝皇族爵位则分成了十四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