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26 16:22:52
高拱走了,最难过的是隆庆,因为他要独自面对这些老狐狸,还有这群言官。套用一句台词,一大波言官正在靠近。
在隆庆即位的初年,他下令户部买点珠宝,新人新体验,毕竟以往在王府又穷又受拘束,这回先小试一下。
本来户部就财政紧张,赏军就已经没钱了,还来要钱,于是户部尚书马森第一个不同意,隆庆不听;紧接着言官们继续上疏劝谏,还是不听。
终于惹火了一个叫詹仰庇的御史,他上疏说道:“陛下玩好之端渐启,弼违之谏恶闻,群小乘隙,百方诱惑,害有不可胜言者。”
这份奏疏长篇大论,列举了前代多位不爱珠宝的君王,并反复论证购买珠宝的危害,并明确表示危害是无穷无尽的,要求皇帝自觉停止。
不就买一次珠宝么,至于来这么多理论,这么吓唬人么?隆庆生气了,后果不严重,他本就性格偏软,对这帮人是真没辙,只好把奏疏留中不发,而采买珠宝的事也就此作罢。
隆庆多沉迷于酒色,陈皇后看不下去,便劝说了几回,结果唠唠叨叨惹恼了隆庆,就把她赶到了别宫居住。
有一天詹仰庇上朝,正巧路上碰着了御医,一打听才知道是皇上夫妻分居,而皇后最近又生病了。
本来这属于宫闱之事,外朝的大臣私下说说就算了,都没敢多嘴,可詹仰庇想了想,上了一道奏疏,大体内容如下:“皇后是先帝选定的,一向端庄贤淑。陛下应当遵从先帝之命,多事宫闱之好,这才是宗庙社稷的福分啊。而最近臣听说皇后移居别宫,抑郁成疾,陛下却不去探望,万一有什么差池,那该如何是好!”
最后一句:“希望陛下听从臣的话,将皇后复立中宫,臣就是死,也胜过活了。”
这人真是便宜,人家两口子闹矛盾,用你在这儿寻死觅活的?隆庆看了,就跟吃了苍蝇似的,但也只能批答:“皇后没有儿子,且身体多病,才移居别宫,其实是为了养病。再说你怎么知道宫里的事,以后不要乱说话!”
被骂的不光是私事,还有公事。
不是说隆庆上朝不大说话吗,一晃儿三年过去了,终于有人要骂了,还不是言官,是尚宝司丞郑履淳,一个掌管公章的。他上疏这样说道:“陛下御极三祀矣,曾召问一大臣,面质一讲官,赏纳一谏士,以共画思患豫防之策乎?·····
这意思是说,你自上班以来干过活吗?干过吗?!······
这都直接揭短了,但隆庆看了不为所动,也不作批复,就当没这事儿。
你动或者不动,都有人骂你,上纲上线。隆庆要应付的,就是这么一帮人,当然了,气急了他也不是没想过要廷杖几个,教训一下言官,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但每当这时,徐阶都会站出来告诉他,你不该这么做,这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徐阶要告诫同僚们,说道:“再有皇上打算罢免或廷杖时,我等理应力争,怎么能顺从引导呢?”
就是这样,有了徐阶的庇护纵容,这些言官们骂来骂去,最严重也不过是下谕让他们反省改过,这更助长了言官们的嚣张气焰。
中秋节到了,隆庆下诏令翰林们撰写中秋宴致语,准备布置宴席,今年君臣之间好好乐呵乐呵。
徐阶说:“先帝的神主还摆在几筵上,咱们不可以宴饮游乐。”
隆庆兴致很高,却也拗不过徐阶,只能败兴作罢。
日期:2013-11-26 19:16:41
徐阶也走了
老是呆在宫里也太闷了,出去散散心吧。很快,隆庆挑好了第一个地点——裕王府。要去怀旧一下。
皇帝出行不能随随便便,不是说抬腿就走,那阵仗要相当讲究,于是隆庆当即下令内阁拟旨,预备出行事宜。
徐阶不同意,理由是,新君刚入宫四个月,便有轻出之举,不合典则。
隆庆愤怒了,就近在咫尺的一次出门都不让,于是君臣反复争论,徐阶先后上了三道奏疏,又有言官帮腔。
但磨到最后,有关部门还是照办了,因为隆庆下了中旨。
内阁的权力在于票拟和草诏,而皇帝不会完全受制于内阁,有两个手段:改票和中旨。
改票是修改票拟,中旨则是不经内阁,直接下谕旨。而这两样在政治习惯上太不合理,因为这就意味着皇帝对内阁不信任,对亲近大臣不信任,尤其是新君刚即位,更不该发生。
但隆庆硬是下了中旨,摆了内阁一道,出去溜了一圈。
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没人会去过多争执,当初在大礼议时这一招就不好使,因为当时的有关部门是礼部,毛澄可不吃这一套。
还是那句话,他再不济也是个皇帝,把他当作泥巴一样捏来捏去,不大好。就拿普通人来说,平时你要做个什么事,且不论大小对错,总有人出来“管教”一下,你心里会舒服吗?凡事都要捏隆庆一下,泥人还有三分土性呢。
一次,两次,三次,与徐阶的摩擦使他从不爽到很不爽,再到相当不爽。由此,隆庆心里厌烦但不好明说、不能罢免,却是越来越想念亲爱的老师高拱。
第二个地点——天寿山。
隆庆元年(1567)八月,当了大半年皇帝的隆庆跟内阁说,自己要去天寿山祭拜祖先。
天寿山,即今天的明十三陵所在地,这也是明朝皇帝的陵寝,距离京师北门约五十公里。
按照惯例,这种祭祀应该专门派遣官员上陵,没有皇帝亲自拜陵的条例。当然,隆庆非要去也不是不行,反正他又不是真心去祭拜祖先,就是出城转转。
手谕下到了徐阶手里,跟以前一样,徐阶拒绝将圣旨传示各衙门,并上疏劝谏道:“皇上应该以社稷为重,不该轻出。而此时正值秋防,虏寇警报频传,此去太危险。”
徐阶所说的秋防,是当时的一种防御体制。秋天适合收获,就适合抢劫,也就有了明政府的秋防。每年的这个时候蒙古人都会组织大规模抢劫,以储备物资过冬,这时的北部边防最为紧张。要知道,庚戌之变就是发生在秋防时。
可隆庆这回真硬气了,不管那许多,不久后又下了一道谕旨,还是要求是天寿山。
结果——又被徐阶驳回。
隆庆发火了,下旨责备徐阶,说他“违旨烦言”,并坚持要去祭陵。
这种小脾气怎么能唬得住徐首辅呢?于是,徐阶第三次上疏,这回找了许多理由,并把问题上升到国家社稷安危的高度,然后以蒙古人之事恐吓。徐阶像大人吓唬小孩一样,理由充分,说话得体。
最终,隆庆没话可说,无奈之下,只好暂时打消了去天寿山的念头。
第二年春,秋防早过去了,边塞终于安静下来,这回徐阶没理由组织他了吧?由此,隆庆再次下旨,准备春祭。
没理由也没关系,徐阶就势打个滚儿,说道:“皇上祭陵是对祖先的孝敬,这是应该的。但是您不能借此机会在途中巡游,否则就是对列祖列宗的不敬了。”
就隆庆这点小心思,还敢拿出来献丑。徐阶先夸他一下,再直接把死皇帝搬出来镇住他。隆庆心中叫苦,却也没理由反驳。
皇帝祭陵,九卿大臣都得跟着去,自然也有徐阶。在监督之下,一来一回,只办了些仪式,隆庆闷闷地走了个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