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65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3-11-26 21:12:17

第三个地点——南海子。

隆庆二年(1568)三月,隆庆又想出了新玩法,去南海子游猎。

南海子,在北京城外,是一个皇家猎场,距离永定门仅仅二十里。

偶尔出去放松一下,又没有危险,这不过分吧。但隆庆低估了手下的这班大臣,他们可不会让皇帝轻易达到目的。

徐阶依然第一个反对,没用。隆庆再一次下了中旨,又要绕过内阁。

这回大臣们不干了,在对付皇帝时,官员们总能出奇的一致。于是,吏部尚书杨博跟进,给事中王治、御史郝杰各自上疏,劝止游猎。

隆庆这回也火大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到底要怎样?我还是个皇帝么?他这一次态度非常坚决,一定要去。

那你就去吧,徐阶不说话了,大臣们也不纠缠了,好奇怪。

隆庆纳闷了,这一次怎么这么轻松,难道是自己发火管用了?诧异之间,隆庆还是带上了人马,直扑城外。

当他兴高采烈地到了南海子一看,这个所谓的皇家猎场早已无人管理,一片荒芜,而所谓的行宫已经年久失修,失去了作用。想想也是,他老爹那么多年宅在西苑,谁还来这儿呢?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隆庆结结实实被徐阶摆了一道。

有人会说,徐阶怎么那么烦人,故意捏着隆庆玩,欺负老实人?

不是的,看了这么多应该能明白,历史上大多看似没来由或突发的事件,都深有其内因,就比如这个。不是说大臣一定要跟皇帝对着干,才过得去,这是一个传统政治观念的问题。

在大臣的眼中,皇帝就是国家的象征,是道德的标准。因此就应该多待在皇宫,遵守道德礼仪、认真办公办事、团结臣工、虚心纳谏,并以身作则等等等等,而不该有什么花花肠子,到处瞎折腾。

徐阶的出发点并不坏,只是言路过激,动不动就把隆庆骂得很难堪,而自己又不得不偏袒言官,导致事与愿违,使得君臣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日期:2013-11-26 22:30:45

不得自由,隆庆被限制得大不痛快,这样孤身一人下去也不是个办法,高老师还回不来,总得找人帮衬帮衬。

于是,隆庆看好了与文官不一路的一拨人,太监。很简单,这些人听话。

自嘉靖时期痛裁宦官,这些太监只能战战兢兢干一些体力活,朝廷事务上半句话也不敢多说,这样文官集团才得以做大。而现在,隆庆要扶植太监,这是绝对不行的。

宦官集团不能做大,这是文官集团最基本、最一致的看法。

一次,隆庆任命太监督练京军团营,以建立自己的耳目网络。

消息一出,徐阶和兵部尚书郭乾即刻上疏反对,言辞十分激烈。说要让太监控制京军,这事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大臣们也都一致反对,态度及其强硬。

隆庆尽管很不情愿,却也只能就此让步。

不久之后,发生了另一起冲突,暴露了太监和文官之间的矛盾。是这样,一群小宦官围殴了一名巡城御史,在午门前。

这事激起了言路的强烈不满,纷纷上疏要求重责闹事的太监,群情激奋。而左都御史王廷也带头要查办此事。

为保险起见,他事先去询问了徐首辅的意见。实际上徐阶早已心有打算,便出面先平息了大伙儿的怒气,笑问道:“拿不到为首者,这样弹劾有什么用呢?一旦他们反咬一口,诬陷我们,怎么办?”

众人被问住了,不吱声了。于是,徐阶立即派人四出查探,尽快利诱这帮宦官供出为首者。之后,再上疏弹劾。

最后,对带头闹事的太监处以廷杖并充军,严厉扼杀宦官起势的苗头。

每当有外派太监,徐阶都会好好照料,全程节制。上用敕书警告,下派御史监察,太监们心惊胆战,没人敢在地方上兴风作浪。

这一两年里徐阶所做的,大致就是这一类的宫廷琐事。徐阶说得到,十有八九都能做得成。太监们在里外都吃不开,只能在隆庆跟前诉苦诋毁,可皇帝陛下也没办法,因为他也奈何不了徐首辅,先受着吧。

照这样发展下去,后面可能就没高拱什么事了······突然,一份奏疏的意外到来,改变了事态的走向。

日期:2013-11-27 15:41:47

隆庆二年(1568)七月十七日,户科给事中张齐上疏,弹劾内阁首辅徐阶不职之罪。

这个张齐以前跟徐阶有点私人恩怨,这回找机会蹦了出来。按说这种小人物,平时跟徐首辅连话都搭不上,怎么会扯上恩怨呢?

只能说是单方面记恨,至于具体是哪一件事惹着了他,可能徐阶都记不太清了。

这一回弹劾,张齐也算是挖空了心思,把从前徐阶与嘉靖、严嵩的过节和得失全晾出来,再拿当下的情况一说,列举了三条:

一为彰先帝之过;二为攻击严嵩,为人不信;三为擅作威福,贻误边务。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一摆,总结了一句话:天下惟知有阶,不知有陛下。

奏疏递上去了,隆庆也没细看,但有意庇护他。于是直接批评了张齐一顿,要把他外调任用。

当然了,隆庆心里明白,尽管张齐是迎合了他,可连他自己都挪不动徐阶,这种弹章纯粹是浪费笔墨,上来找死。

本来这事徐阶不必当真,也没必要上疏细细辩解,但令人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第二天,徐阶用心写了一份很长的奏疏,很长很长。他把执政以来大大小小的事情概括了一下,有得也有失,向皇帝、也向满朝文武辩解。

最后,郑重请求致仕。

这一次徐阶的奏疏并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来真的了。张齐的那句总结,徐阶是见过的,因为它有原版,它出自于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奏疏,原文是:“天下知有嵩,不知有陛下。”

我想,正是这句话触动了徐阶,让他最终下定了决心。

长期以来,徐阶居中调剂,扼制宦官,我们读着这好像不难,但这并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反而使得君臣之间几乎一点感情没有,没想到终为盛名所累。

徐阶不是一个夺取了大权,就要称霸江湖,或是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的人。相反,他更有传统文人的特质,很懂得激流勇退,明哲保身。而选择将自己开创的良好局面,交给一个更有魄力、更加优秀、更加敢闯的人。

早在四五个月前,徐阶就已经感到年老体衰,有些力不从心了。那时他上疏请求辞职,只是态度并不坚决,因此隆庆也没敢贸然批准。

这一次,借此机会,就此归去吧。隆庆仍然不太了解内情,第一回就拒绝了。

次日,徐阶再次上疏,坚持称病不出,表示去意已决,再三请求辞职。

终于,在二十一日,得到了隆庆的批准。

是一个想走,一个不想留,这事就这么成了。再有太监从旁挑唆,更加鼓动了隆庆的决心。隆庆还生怕徐阶反悔似的,立刻批准下发,许给驰驿。

至此,内阁首辅、少师徐阶正式退休,告老还乡。

日期:2013-11-27 18:50:15

尽管是满朝上疏挽留,但他还是一一谢过,选择了离开,借此结束了他四十五年的职业生涯,永久退出了政治舞台。

明史评价:徐阶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嘉、隆之政,多所匡救。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徐阶以恭勤结主知,器量深沉。虽任智数,要为不失其正。

斗争是一时的,意义才是永恒的。徐阶斗倒了严嵩,熬死了嘉靖,理清了政局,收拢了人心,发轫了首相政治,有了这一切,才使得继任的高拱和张居正大有可为。

此时隆庆的做法也有点意思,明显表现出对徐阶和高拱的态度差别。只是允许徐阶使用驿站,其余待遇统统不给。

是后来,李春芳去说了情,才颁下玺书褒奖,御赐金银、彩缎等物品,特命官差护送。不过,这一切徐阶并不计较,眼前的这一切已经令他感到十分欣慰了。

历尽劫数,尝遍百味。少年时的心骄气躁,高谈快论;中年时的委曲求全,隐忍求济;如今的洗去铅华,归于朴实。还是摇摆着原则走到了今天。

九月初,徐阶携妻子回到了思念已久的江南故乡。

树下童颜变白发,桃花依旧少年时。

回来了就很好。徐阶宴请亲朋故旧,喝酒畅谈,说起了家乡的雨水稻田,谈起了当年在县学里的秒对,聊起了少年时的小伙伴们,那谁谁谁还健在,那谁谁谁已经不在了,不禁感慨,一切恍若隔世。

徐阶正准备享受这退休后优哉游哉的生活。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