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27 22:21:02
短暂平和的后徐阶时代
这样看来徐阶是幸运的,能在政治漩涡中全身而退。其实远不止如此,关于徐阶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因为徐阶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徐阶已经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意识、利益的共同体,无论哪个人要上台执政,都要先跟徐阶比划比划,是同?是异?高拱要,张居正也要。
就此,帝国进入了短暂平和的后徐阶时代。
好了,说说朝廷里的事吧。徐阶离职的消息震动了所有人的心,众臣挽留不得,惟有惋惜。
很快,他们揪出了所谓的“罪魁祸首”,就是张齐,是他逼走了我们敬爱的徐首辅。
于是,左都御史王廷亲自揭发张齐父子受贿,说张齐为人奸险,恶意报复,理应严查,以正国法。
疏入,为了平息众怒,隆庆只得下令逮捕张齐父子及其他涉案人员,下到诏狱,严刑拷讯。
最后,没收张齐的家产,充军戍边。张齐的下场,对于因徐阶致仕而深受打击的官员们来说,也算是精神上的一个安慰了。
在徐阶临行之前,还有一件极要紧的事情——把国事、家事托付给张居正。
国事自不必说了,张居正自有他的想法。徐阶特别提到了家事,当初张齐弹劾过他,虽说水平很低,但他提到了一点徐阶所担心的,家人子弟横行乡里。
确实是这样。虽然徐阶研究心学,讲授良知,但他严重忽略了对三个儿子的教导和对家人的管束。徐家在江南地区以各种名义兼并民田,成了当地最大的大地主,而且家人子弟横凶霸道,在当地名声很不好。
当官的管不好后方,管不好身边的人,这就有可能成为对手攻击他的把柄。徐阶担心的正是这个,因此他必须拜托好门生张居正多多留意,多多照料。
从阁潮到徐阶致仕,张居正始终不站出来帮助老师,心有愧疚,因为他急于事功,希望徐阶离职,让出大权。
这在多年后给老师的一封信中也曾提起过,张居正坦承了是自己不对,自然徐阶也能理解张居正的做法,便不责备。
这时,他把老师的嘱托一一记了下来,记在心里。不久后,在张居正给徐阶的一封信中,他用这样的话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
回答得够张居正。事实证明,张居正的确不滥下承诺,没有辜负徐阶的期望,他用他一生的奋斗践行了这句话。
日期:2013-11-27 23:45:49
徐阶离职后,按内阁排位顺序,由李春芳接任首辅,张居正仍然排老末,这时的老末是老三。
天下人都知道,李春芳是个好好先生,只要按照徐阶定下的路子走就行了,正是萧规曹随,不会有什么大动作,平平稳稳的时代到来了。
头一次挑大梁,李春芳的心理压力挺大。有一次,他在内阁无意间叹息了一句:“徐公致仕了,我怎么能久留,只有早晚也乞休罢了。”
就随便感慨了一下,没想着让人接茬儿,这时却听见张居正跟了一句:“如此更好,可以保全你的名声。”
一听就明白,张居正挺心急又不满,便当面呛了老同学一下,而李春芳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据说,为这事他还三次上疏请求辞职,均不准。
以往有官员呈请办理公务时,徐阶总会说一句:“问张太岳去。”这既是锻炼,也是期望,这地位一点不亚于次辅。
张居正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他准备接手干一番事业。八月,他上了一份奏疏,名曰《陈六事疏》。
里面详细阐述了他的执政理念,由于这些跟徐阶的观点多有冲突,所以才这个时候拿出来。
这份奏疏值得一说,它是张居正十年改革的基础。
对于当前的种种弊病,张居正开出了六条良方: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务实际,议论浮泛——省议论;纲纪不振,奖惩不明——振纪纲;诏令废阻不行,行政效率低下——重诏令;政府机构办事以及选拔人才,名实不符——核名实;国库空虚,民生疾苦——固邦本;倭虏侵扰,边防废弛——饬武备。
这回没有什么远大的口号,多的是落到实处的做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少说话,多做事,整饬吏治,加强国防,做到国富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