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8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3-12-06 17:18:36

隆庆五年(1571)三月,诏封俺答为顺义王,鞑靼部向明朝入贡,互市正式开放。鉴于贸易效果良好,不久之后,陕西三边也开放了互市。

马价、交易日期由明朝方面确定,以次充好,搞循环经济可不行。其他的物品可自由买卖,火药、硝磺等严禁流出。另外,为了防止鞑靼人把锅买回去翻造兵器,特令边贸只能出口“广锅”,因为广东的锅生铁含量高,难以冶炼。

至此,“俺达封贡”或称“隆庆和议”就完成了。以实力寻求机会,换来了和平。

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边境不闻金鼓之声,百姓但见牛马相随,和平来之不易。

“隆庆和议”结束了明初以来蒙汉长达200余年的战争局面,长城内外出现了空前的和平景象。它促进了蒙汉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政治、经济上的意义可与汉唐时的“和亲”相比。

这是意义。要我们说,这种和谈,明朝一点也不吃亏,既没有汉唐时拿公主和亲,也没有两宋时卑下的岁币,据记载,仅宣大三镇,每年就可省下边费60万两,相当于明朝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赚大了。

我们来看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常见的和谈或说和亲,其实都是很有意思的。就拿两宋来说,与辽和谈,与金和谈。在电视剧中给我们的印象是,辽宋好像是连年交战,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只能说,这种剧情能不看尽量别看,哪儿来那么大的仇?除宋初双方经常大战外,之后一百多年没打仗,两国关系好得不得了。就是说,从杨家将第二代往后,基本就跟辽国停战了。

不打仗是好事,但为什么辽金两国除了在两宋初时特生猛外,后面就没动静了呢?秘密就在于互市上。

两宋富得流油,根本不差每年送的岁币那点钱,权当是压岁钱,而他在边境贸易中已经大笔大笔地赚回来了。拿眼下来说,蒙古送来牛、马、羊,明朝送去丝绸、茶叶、铁锅,两下一比对,原材料和工艺制成品在交易,明朝完胜。明白了吧,两宋拿贸易控制了辽金,使其组织不起大规模的战争。

清楚了吧,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

可以想像一下,你在年轻读书时还眼睁睁看着国家饱受凌辱,无力还手。在你工作之后,以自己的努力,用和平方式解决了问题,这是多么快慰的事。

由于封贡互市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高拱进封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改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进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王崇古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方逢时在受降完成后便丁忧回乡去了,加封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其余人封赏各有差。

蒙古西部的鞑靼部在做买卖,被他挤到东部的主要是土蛮部,在辽东、蓟州一带没什么大作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这还不行,为了防止出现像辽宋那样军队战斗力越养越弱的情况,高拱依然非常强调兵备。

按时练兵、军需供应、定期派大臣巡阅……一样也不能少,在国防上不能有一丝的懈怠。

至此,封贡互市完成,高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职业生涯也随之达到了巅峰。

日期:2013-12-06 18:54:49

第二次阁潮

国力蒸蒸日上,国库收入年年增加,国防渐渐加强。更为重要的是,高拱和张居正配合默契,似乎就这样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了。也正是在这最得意的时候,一些些不安定因素悄悄地在内阁里发生着。

自赵贞吉走后,内阁缺人手了,隆庆四年(1570)十一月二十五日,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殷士儋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这位可算是入了阁,修成了正果。为什么说“可算”呢?因为怎么看殷士儋,他都该早就入阁的。

殷士儋,字正甫,山东历城人,与张居正同年中进士,并一同选为庶吉士。后来充任裕王府的讲官,负责教育裕王。

单看这份简历,殷士儋早入阁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就出在他的性子上,殷士儋的性子太直率,说话也直来直往,不太管别人感受。

在给裕王当老师时,讲课讲到某些部分,殷士儋就危言激论,辞严色历,搞得大家坐立不安。就连一向不太计较的张居正,跟这位老同学老同事都不怎么合得来。

裕王朱载垕登基以后,对这位殷老师也不太感冒。而高拱也不看好殷士儋,因为他不听话,史载“不曲意事高拱”,因此,虽然职位一直在升迁,却始终进不了内阁。

入不了阁就进不了核心决策层,也不算是“拜相”。看着昔日的裕邸旧臣一个个早已入了阁,九九八十一难都过来了,就差这一哆嗦,殷士儋着急呀。

最近有一次机会,赵贞吉被整倒了,内阁里出了空子,名额只限一个,殷士儋开始积极活动。但在高拱心中,新阁员早有人选,是他的亲信,吏部左侍郎张四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御史郜永春突然发难,上疏弹劾张四维的父亲贪渎盐利,应依律严办。

紧接着,殷士儋弄到了一份中旨,可以直接入阁。原来是他走了大太监陈洪的门路。

后院失火,搞得高拱很是恼火。可他自己也是借助了这班太监,这会儿也没办法。但高拱认定,这次弹劾一定是出于殷士儋的指使。

既然拦不住,那就整倒你。

在内阁里,殷士儋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一百二十个不乐意,凭什么得是你的人才能入阁?凭什么要看你的脸色?!

高拱也不闲着,经常给他弄个小鞋穿穿。

御史赵应龙上疏,弹劾殷士儋是由太监陈洪引进,不可以参与大政。

吏科都给事中韩楫则四处扬言生事,把殷学士走太监门路这事搞得人尽皆知。这个意图就明显了,韩楫是高拱的死党、手下第一骂将,殷士儋恨得直跺脚。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