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2-11 22:54:17
万历元年(1573)正月十九日,跟往常一样,小万历早早地就被他妈从睡梦中叫起了,洗漱完毕,便乘着软轿出乾清宫去上早朝。
刚出乾清门,猛地看见西阶上蹿下一个人,身着太监服饰,深色慌慌张张,不知往哪里去。
侍卫赶忙上前喝住,并逮了起来,从他袖子里搜出佩刀一把,押到小万历面前。经过简单审问,得出了一点信息:此人名叫王大臣,家住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别的就问不出来了,也没说进宫来干什么。
皇宫大内竟混进了刺客!
不过,小万历还要赶时间上朝,便将其交给东厂审理,也就是到了冯保手里。
东厂的刑具会让他老实交代的,有多凶残?据说一个月下来能让犯人每天不换样儿。经过进一步审讯,得出了他的来历:此人名叫王章龙,是从蓟州戚总兵那里来。
其实,这人跟戚继光没太大关系,他本是常州一个无业游民,跑到蓟州那里想要从军,人家不收。之后,他流落在北京,混到一个太监家当仆人。没多久,就偷了主人的衣服穿上,趁夜偷偷混进了宫。
至于进宫干什么,他也说不清,反正是从他腋下又搜出了刀剑各一把,这就是凶器。
冯保也知道,牵扯出来的不是一般人,便将口供第一时间告诉了张居正。
张居正头皮都发麻了,从戚继光那里来,那先查戚继光,再查他的后台。他的后台是张居正!这万万不行!张居正立即写信给冯保,叮嘱他,此事事关者大,绝不能让他乱咬。
冯保会意,看来此事就要就此刹住了,该处分的处分,再强调一下大内的安保工作,完事儿。
但随即,冯保起了一个恶毒的念头,不如以此人为工具,干掉另一个人。
谁?冯公公最恨的人,高拱。
他把决定告诉了张居正。张居正没话可说,随你怎么折腾,也没过多考虑,就同意了。
三天后,张居正代表内阁方面表了态,希望缉事问刑衙门仔细究问,多方缉访,务必查出幕后主使之人。
此前,冯保已经派出了五名东厂校尉到了新郑县,命地方官府将高府合围起来,对高拱实施监视居住,并美其名曰:“特意前来保护高阁老。”
高拱刚回家才四五个月,上一场政变还在心头挥之不去,此时是既惊且惧,知道这是后手,这回死定了,无依无靠,只能任人宰割。
可事情不会那样悲剧下去,高拱高估了冯保的技术,低估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
前面有人曾问,冯保有没有可能凭借着自己的手段打败高拱,以弱胜强?我告诉你,不太可能,以冯保的小聪明,对付一般人还可以,但在高拱、张居正、杨博这些政治老手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话说有一次皇帝派他去郊祭,冯保竟然传呼直入,北面拈香。这是皇帝才有的礼节,是你一个太监该做的吗?只不过当时领导不在场,没人敢说。这种最明显的破绽都不加注意,可见手段和意识还是差了不少。
而这一次,还没开始正式审讯,就派人去监视高拱,难道冯保要反贪?大明朝的天下,难道怕退休高干高拱携巨款潜逃?
到这里,所有大臣的神经都绷紧了,就等着看下文。
日期:2013-12-12 17:17:50
很快,在冯保的指导下,王大臣说出了新的供词:我是从陈洪那里来,是前首辅高拱派来刺驾的。
随后,冯保派人抓捕了陈洪,消息传到了朝廷。傻子都能看明白,冯保这是要当导演,编出一幕戏来诬陷高拱,这是要把人往死里整。而刺杀皇帝,是灭族的大罪!
张居正的这位盟友以对斗争细节处理得粗糙低劣,害苦了张居正。
消息在朝廷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一片反对,几乎无人支持,指责声直指张居正。
科道官员首先跳了出来,纷纷上疏指出案件中的漏洞,甚至有人直接指明了,此案定有蹊跷,涉嫌陷害!
言官们三五成群地跑到张居正家求见,全部闭门不见。
好,这一波能躲得过去。但是连六部九卿也都持反对意见,他们以吏部尚书杨博带头,杨博明确告诉张居正,这事搞不好将引起大狱,绝对不行。
要说这位奇才杨博一直是左右逢源,怎么会在这事上表现得这么积极?其实前面透露过,杨博和王崇古是儿女亲家,又和王崇古、张四维是老乡,都是山西蒲州人。可知,人不会无缘无故做事,要么图利益,要么有关系。
张居正很不高兴,这时他的同乡兼亲信大理寺少卿李幼孜抱病来到张府,一见面便问:“相公为什么要做这事?万世的骂名都要归到您身上了!”
“我也正为这事忧愁,为什么都说是我做的?”
局势完全失控,张居正心烦意乱。据说,他还为此跑到关圣庙求签,得到了这样的结果:所求不善,何必祷神。
估计不论求到什么结果,张居正都已经下定了决心,因为这事不是可以强行推进的,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我猜测,真正令张居正下定决心的,不是他在乎个人骂名,而是之前杨博的一句狠话:“如果非要这样做,即将兴起大狱,届时人人自危!”
这话太厉害了,多数官员反对,也不是出于公道,而是害怕的这个。如果由此而兴起了大狱,一派攻击另一派,说批斗谁就批斗谁,法律成为一纸空文,花了半年多心血安定下来的局面就乱套了,这绝不是张居正想看到的。
由此,他马上作出调整,松了口风,积极寻求机会平复此事。
这一天,杨博和葛守礼一同拜访张居正。张居正连忙开门会见了他俩。
张居正先说话了:“两位不必多说了,东厂已经办结,待同谋人逮到,就可以上疏处置了。”
葛守礼立即反驳道:“我葛守礼不敢赞同乱臣贼党,但我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高公无罪!”
张居正没说话。
站在一旁的杨博说话了:“张公何必要背此骂名呢?”
“二位难道认为是我存心陷害高公!”张居正抬高了声音。
葛守礼刚要反驳,还是杨博够精,听出这话里有转机,止住葛守礼,说道:“我们二人不是说您想陷害高公,而是只有您有回天之力。”
张居正点点头,长叹了一口气,问道:“那事情该怎样了结。”
“有何难结,可找一个世家子弟来,不会有什么顾忌,一定能办好此事。”杨博给出了办法。
日期:2013-12-12 18:54:30
张居正送走了两位,这时是正月二十八日,张居正写信给惊惧中的高拱,说这事马上会有个交待,希望他宽心。
然后,张居正上疏表示,此案案情过于复杂,不应推求过急,以防王大臣诬赖别人。
既改了口风,也拖出了时间。随后,经过挑选,张居正选中了时任锦衣卫左都督的朱希孝。
至此,张居正可算是撇下了冯保,但还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持审讯。
这位朱希孝是个特务头子,却并不是一个坏人,他是帮明成祖朱棣夺位的“靖难功臣”朱能的第五代孙,他哥哥朱希忠是成国公,他家是当时的第一世家。张居正眼光够准,也只有他能办好此事。
当朱希孝接手这个案子,看见供词时,眼泪都下来了,东厂给的供词上明明白白批着四个字“历历有据”,令他真正害怕的是,这不是皇帝批的,是出自张居正的手笔。
东厂只向皇帝负责,而此时竟然出现了张居正的手笔,这是大逆不道!可你敢出去乱说吗?张居正比皇帝还大,那就意味着高拱死定了。
朱希孝这才明白,这是替大臣们顶缸来了,害死高拱就要背负大臣们的骂名,而不照办,张居正和冯保不会放过自己。这事想想都流泪,他一连愁了好几天。
得亏这人不是死脑筋,与其这样愁死,不如去张居正那里探探口风,反正是你叫我上的,说不定有什么收获。
他哭丧着脸来了,张居正没给答案,让他去找杨博。
果然,杨博是有主意的,明确告诉他,不是叫你顶缸,我们有办法,你只管审讯就是。
送走了朱希孝,杨博脸上露出了一丝诡谲的微笑。
就这样,朱希孝带着满腹狐疑准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