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90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3-12-11 13:27:38

——柄政与改革——

隆庆六年(1572)六月二十三日,内阁大学士高仪病逝。

从政变一开始,高仪就坚持称病不出,那天听说高拱被驱逐了,既惊且怕,吐血三天,到这一天一死百了。

终于,环顾文渊阁,只剩下了张居正一个人,也算干净了。

六月十九日,小万历召见张居正,地点在平台。

所谓平台,是在乾清宫对面的云台门后面,如果皇帝在这里单独召见大臣,是表示一种格外的信任。这个地点今天去故宫找不着了,因为在清代往后改建了。

张居正跪在小万历座前,平台上只有他和皇帝。

小万历说道:“先生为先帝陵寝,辛苦受热,国家事重,只在内阁调理,不必给假。”

张居正叩头承旨。

小万历想了想,说道:“先帝多次说过,先生是忠臣,凡事还要先生尽力辅佐啊。”

张居正感激涕零,答道:“臣蒙受先帝厚恩,亲受顾命,不敢不竭力尽忠。方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纷更改。至于讲学亲贤,爱民节用,都是君道之所当先者,伏望皇上留意。”

“先生说的是。”小万历听得很认真,答道。

“现在天气暑热,望皇上在宫中慎起居,节饮食,以保养圣躬,茂膺万福”

“知道了。”小万历又说。“来人,与张先生酒饭吃。”

这次简短的平台召见结束了,过后张居正领受了一些赏赐,又上了一道回复奏折。

似乎这是一场白开水对话,但里面包含的意义并不那么简单,它代表一种交接,更像是双方默认签订了一个口头合同,小皇帝把国家大事完全交付给了张先生。多说一句,合同有效期十年。

万历这孩子的话,很有可能是他妈教的,他只知道,眼前的这位高大长者,保护了他们母子不受欺负,往后会帮助他治理国家。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终于内阁只剩张居正一个人,他顺理成章接管了帝国的所有事务,没有人能威胁他,包括皇帝。

他是内阁首辅,是唯一的顾命大臣,他是独一无二的大领导……该干点正事了。朋友、老师,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将由我来继承。接下来的十年,叫做“万历新政”或是“江陵柄政”。

在此之前,他说过一句“凡事遵祖制”。

日期:2013-12-11 17:42:20

先确定一些事情

当然了,开始前还是老样子,先要解决另一派的一部分人。

六月底,正赶上六年一度的京察,照例,四品以上的责令自陈,五品以下的,由吏部和都察院会同考察。

京察结果简单明了,用当时的一句话概括:一榜所黜皆高党。

都知道,这回不会是走走样子。一口气罢免了吏部员外郎穆文熙等30多人,这些是比较低层的办事人员,不能留下。

言官们更遭了殃,韩楫、程文、宋之韩等50多人,罢官的罢官,外调的外调。随后,张居正又挑选了一些新进的官员,充实了言官队伍,基本实现了言官的重新洗牌。

这时问题来了,高拱做吏部尚书时,用人可是相当厉害的,许多职位再找不着更合适的人选了,并且他们中不少是高拱的死党,接下来怎么办?如果把他们都撤了,国家那么些事,交给谁干?

张居正是何等的干练,这事难不倒他,分人、分事对待。

对于一些高层人员,像王崇古、方逢时一类。这些人要多方安抚,不能下课。很简单,他们的实力大,反对能量也很强。一是不容易撤职,二是如果他们走了,宣大那边的事儿谁能管得住?

可知,有一门超强的专业能力,到哪里都吃得开。

还有一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官员,像辽东巡抚张学颜、应天巡抚张佳胤。这层人受高拱提拔,人数较多,背景复杂。也不难办,能做事的留下,靠拍马奉承的下课,打击力度绝对不商量。

比如张学颜,他凭借出色的公关能力,赢得了张居正的赏识和信任,转而成了张居正的亲信。

比如张佳胤,是高拱的亲信,也是当时有名的能臣。他见张居正要整人了,惶恐得不得了,估计连辞职报告都打好了。而张居正连续去了两封信,明确告诉他,好好做事,不要想别的。

张佳胤这才放心,后来就是他为张居正干掉了那位邵大侠。

再来说一下六部尚书和都察院长官。

吏部尚书是杨博,兵部尚书是谭纶,工部尚书是朱衡,刑部尚书是王之诰,户部尚书是王国光,礼部尚书是陆树声。都察院左都御史是葛守礼。

张居正一定是着实费了一番脑筋,看这阵容,杨博、葛守礼、朱衡、谭纶,这几位能力强,声望高;王之诰是张居正的亲家,是前三边总督,也很厉害;而那几个大家没听说过的名字,他们就算中立派,但能混到部长级别,自然也不是平庸之辈。

明白了吧,既有亲戚,又有猛人,张居正是要借助这套德高望重的阵容,压住当前不稳定的政局。

虽然都不说,但张居正明白,赶走高拱,打击言官,肯定很多人心中不服,自己得小心一点儿,借助他们才能压得住阵脚。

还有一点,张居正不好意思说,他计算得特别深,这些人德高望重,根本瞧不上宦官。而这时大胜的冯保正跃跃欲试,准备插手朝政。这样一来,他在外廷找不着人,也就插不上手。

日期:2013-12-11 18:59:07

而内阁里面,只补进了一个人,是前礼部尚书吕调阳。这人辈份高,是中立派,不折腾,不太管事,是个老实人。

一直到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推荐张四维出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给他的任命是,入阁随元辅办事。

张四维,字子维,号凤磐,山西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并选为庶吉士。

看这人的履历,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厉害的在于他的关系网,他是王崇古的外甥,杨博的老乡,高拱的铁杆亲信。

当初高拱和张居正在内阁里闹矛盾时,张四维曾从中极力斡旋,希望他俩人和衷共济,也单独劝解高拱收敛一下脾气。因为,张四维看出了些事情,高拱尽管脾气臭,但不会忍心驱逐张居正。而张居正则不同。他是怕一旦真要起了冲突,老上司会吃亏。可惜,没用处。

之后,他跟高拱频繁书信往来,劝慰高拱。

这些事张居正心里有数,而之所以让他入阁,也是缓解一下这几年的派别压力,卖给高拱一派一个人情。而张四维资历浅,能力有限,在内阁排老末,更重要的是,他很听话。所以,不会有什么威胁。

当然了,张居正也想过,如果张四维不听话或是有什么异常举动,就立刻换掉,并不费事。

想得挺周到,但有些事看起来挺好,结局是很难预料的。

先后拉这两个人入阁,张居正的意思很明显——凑数。内阁还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如此一番打压和安排下来,政局开始趋于稳定,高拱渐行渐远渐无书,人们开始乐于接受这一切。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一个突发事件搅动了这一切。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