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00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3-12-18 21:20:40

第三个难题,用什么人。

不可能所有的活儿都张居正一个人干,他负责决策,具体工作也要交给下面许许多多办事利索的官吏去做。那么主要挑选哪些人呢?

第一个被人们想到的是正致仕在家的海瑞,连吏部尚书杨博也多次跟张居正提起过,这人是清官,是道德模范,理应提拔。

张居正听进去了,却采取了几乎不近人情的做法:不用,一点不用。

当年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要清查土地,要打击豪强,曾写信给张居正,请求他对自己的工作予以支持。

张居正也十分反感地主侵吞土地,他也有类似的想法。但他给海瑞的信,却是另一种态度,不说支持,表面上是对他表示同情,实际上是批评海瑞,说他执法太严,不会办事。

海瑞还是海瑞,罢官在家也一样独特,他依然用他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万历二年(1574)春,会试进行在即,这一年的会试很特别,因为当朝首辅张居正的大儿子要参加考试。

有传言说,张首辅私下嘱咐会试总裁官礼部尚书吕调阳,让他开个后门。

海瑞听说后,当即写信给吕调阳,请他以公道主持考试,不要徇私于张居正。

先甭管是真是假,有这样的人吗?考试还没开始,你跑去告诉监考老师说,你不准作假,你还要提防哪个学生作弊。

结果,张居正的儿子那一年还就落榜了。

气得张居正没话好说,过后就写了封信给他,说你能耐太大,我们用不起你。就这样,海瑞在张居正掌权时期完全被闲置了。

直到万历十三年(1585),张居正已经不在了。万历为了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才把年已73岁的海瑞重新召用,让他担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署吏部尚书。

最后他一直升到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举人混到了正二品大员,死在了任上,也算圆满。

这万历也不傻,知道张居正为什么不用他,而之所以提拔起来,就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自然了,一直让他呆在南京,没给他实职。

日期:2013-12-18 23:14:06

还有更不近人情的。当时王世贞一心想谋个尚书职位,按说这不难,他是大文学家,跟张居正是同学,又和徐阶有来往。于是王世贞多次向老同学表示亲近,替他父母作寿序,又赠送了许多礼物。

可张居正无动于衷,反而写信给王世贞,说你的才能只能看,不能用,还是省省吧。你看,张居正把王世贞得罪惨了。

还有一位汪道昆,也是一位大文学家,跟张居正同年进士,他官至兵部左侍郎。曾有一笔由他经手的边防公款,经监察官审核,查出了账目中有不实之处。而汪道昆在写上报文件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艺,写了一篇十分漂亮的散文。

交到内阁后,害得张居正半天也没找出重点。

这事令张居正极为不满,又不是叫你来抒情的,便直接在一封回信上告诉他“芝兰当路,不得不锄”。这意思很明白,你汪道昆虽有芝兰之美,但开放在众人行走的路上,那我不得不锄去。

这信刚写完,汪道昆就被迫退休了。

有这么多名人,张居正都不用,那他要选什么样的呢?这就要说张居正的用人主张了——多用循吏,少用清流。

所谓循吏,指那些做事不拘一格,对事情的目的性比较明确的人。也许他们操守一般,但他们能做事,善做事。

清流则相反,做事拘泥于纲常,为了好名声,做事瞻前顾后,好像天下人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君子。

事实上,张居正在十年柄政中选用了许多的循吏,他们并没有多大名气,在史书上甚至没有具体的记载,但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踏实肯干,正是他们帮助张居正完成了改革。

健康的团队就应该如此,既要有像张学颜、张佳胤那样的精英,又要有许多默默无名的办事人员,也可以有不少混日子的人,但不能要吹毛求疵或自视甚高的人。原因很简单,他们或许受外界赞扬,但融不进这个团队,甚至可能会破坏团结。

张居正的用人办法没有错。

日期:2013-12-19 14:48:10

第四个难题,怎么选人、怎么考察、怎么奖惩。

改革的春风需要大量的办事人员推行到全国各地,也就需要大量的循吏。在执政初期,张居正用京察下课了不少人,所以需要补充人才。

于是,张居正沿用了高拱的政策,进士、举人,不问出身,量才录用。

这话说得好听,可执行起来就不容易了,当时极重学历,选官时总有人会刻意抵制。为了对付这些,张居正干脆对科道官员规定了比例:进士占四分之三,举人、贡士占四分之一。

这样确保总有一部分举、贡出身的优秀人才进入科道,举人多了,他们也会推选举人。

后来,张居正对太常寺、五城兵马司等衙门的主官,取消了出身限制,非进士出身也可以担任。

大家都蒙着头考进士,考中了这辈子读书就到头了,再就熬资历,慢慢升职。这一看就知道,学历=能力,考到头就没活力了。而张居正明白,考试是最坑人、最浪费时间的,于是他用人的办法很简单,不看学历高低,会办事就行。

当时有一名吏员出身的通判,名叫黄清,此人富于才智,善于应变。后来他担任嘉兴同知,主持修建了2700丈长的海盐县海塘。经验收,工程建造的十分坚固,所用费用又低。

于是,张居正起了个头,将其破格提拔为两淮盐运使同知,并令他主持修建河漕的关键部位——高宝内堤。

在此前,这份工程拖了老长时间没能完工,黄清一去,两年告成。

之后他再一次被破格提拔,升为太仆寺卿,这已经是从三品的高官了。要知道,六部的侍郎才刚是正三品,即使是一般的进士,也很难混得到。

而吏员是什么概念呢?徐阶的父亲就是吏员出身,有点文化,有点技术,几乎没学历。

在黄清死后,由于他修建河堤有功,便为他立了祠堂,供百姓纪念。

正所谓,立下表率,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也。

选了这么多人,背景、职业、性格、能力各不相同,良莠不齐,那怎么考察呢?

还是一样的,张居正不发明什么新办法,就用现有的考核制度。

其实明代的考核制度是相当严格的,前面说过,有京察,即是每六年对全体京官考察一次。

还有一种最主要的,叫做考满,针对全体官员,主要挑你的工作过失。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考满,只要考满,而且政绩合格,那就可以升两级。

不过,这些制度已经几乎没什么用处了,官员们的评语基本上都能混个“称职”一说,大家都忙着跑官去了,不用考满,有人提拔就行。

这就麻烦了,官员任期太短,没一点计划,不了解民情,为官一任干不成一件事。

于是,张居正再一次明确了规定,除非有军功或特别贡献,否则,官员一律必须考察期满才能升迁。比如一位知府,必须通过两考以上才能升职,满了三考,才可以升两级担任布政使、按察使等正职。

就此,当年张居正连升六级的记录,基本上没人能破的了了。

而且,四处谋肥缺的就歇着吧,一般只在本部门或就地加官,不会四处调动。

日期:2013-12-19 18:23:09

这还不够,难道熬够了资历就让你升职?先把工作干好了再说,张居正会派人检查。

以往的考核都是各衙门主官给出评语,这就好比老师给学生评语,基本上都差不多,走走形式,混个及格是没问题的,于是后来的评语都只有两个字“称职”。

对此,张居正下了严令,考语必须分出等级,而且他给出了标准:“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隆,亦列下考。”

看上去张居正要求的很严,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这话好理解,正经干过几件实事,为老百姓提供了方便的就是最好;一点活儿不干,四处出席活动的,就是最差。所以说,只要是正经人,混个及格都没问题。

那如果衙门正官徇私,就是刻意踩人或抬人,怎么办?

有办法,考核的时候,张居正会从内阁发布命令,派出六科给事中及都察院的御史去监督各省官员,一旦考察失实,那就整治衙门正官。

好了,一层一层问责的考察体制明确下来了,官员有优有劣,那对这些人怎么奖励或惩罚呢?

实际上,在万历二年(1574)十二月,张居正就发明了全国官员动态一览图。

具体是这样:找一座大屏风,在上面绘出全国疆域,在每个地方贴上纸条,纸条上写着官员的名字。这东西就放在文华殿的后殿中,张居正会派人时常更换纸条,并告诉小万历,哪个地方地势民风如何,哪个官员品行能力怎样,该升还是该降,该赏还是该罚。

做得不好的官员好办,该怎么罚就怎么罚,那做得好的呢?常规的奖励是不是少了点,张居正想出了新办法。

从万历二年(1574)正月起,张居正建议,请全国各地的廉能官员进京朝见。

正月十九日,紫禁城会极门前张灯结彩。

大太监高声宣读廉能官员的姓名,有浙江布政使谢鹏举等二十五人,三拜九叩,然后小万历亲切接见了全国各地朝见的官员,并致以问候。

之后,是特加奖励,并赐予宴席。

真的,很多官员混了一辈子可能也没进过皇宫,没见过皇帝,更没跟皇帝吃过饭,今天全完成了。

只要你干得好。

张居正算是玩出了花样,精神加物质双重激励,才更打动人。

向来最难解决的吏治问题,并没有遇上多大阻力,张居正不动声色地完成了。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