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2-17 21:43:35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法令行不通,是人没做好,不追究人的责任,却老是去改动法令,这算什么道理?!
就从吏治入手。
说起当官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贪污纳贿,明代很普遍。
明代官员的工资低得可怜,最高的正一品,一年可以领到米十二石,白银200两;最低的从九品,一年可以领到米十二石,白银20两。大约是这个数吧。而官员的排场多,应酬也多,这点儿钱根本不够使。
当然了,贫穷不是偷窃的借口,工资低也不是贪污的理由,大清官海瑞就挑战过不贪污的极限,就靠死工资过日子,以致于为母亲过生日上街买了两斤肉,闹得是满城风雨。
朱元璋严厉打击贪官,曾立下规定:贪污60两以上就要杀头剥皮。
只能说,老皇帝的做法是一厢情愿,他杀了一批又一批,前任的人皮还没晾干,官员们贪污照样前赴后继,怎么回事?
我们痛斥贪污腐败,却梦想着升官发财,却四处找门路送礼,这就是人们常干的事。张居正是实干家,他知道这个问题从古至今都是无法解决的,心黑手狠的朱元璋解决不了,他也解决不了。
原因很简单,这压根就不是人的问题,这是体制问题。除非你把行政流程透明化,公开官员工资,今天都没实现,而这在当时更是不可能的。不是官员生来就想贪污,而是空子太多,大家都贪,你不贪就混不下去。
日期:2013-12-17 23:10:33
很多人在写到张居正时,都夸赞他反腐倡廉,增强政府监督,意义重大云云。我只能说,这些基本上是片面说教,张居正是做到了这些,但他不反贪。
无官不贪,为官必贪。明代的官员哪个都不穷,难道你都要撤职吗?别忘了,你自己也不正,戚继光也贪污,那李成梁就该杀,怎么办?
于是,张居正想出了最合适的办法,各退一步。
张居正偶尔提起反贪,要坚决整治,那就是要打击政敌,这可以。他时常稽查吏治,提倡廉洁奉公,让地方督抚带好头,看明白了,这是在警告。
高层当政者都不傻,张居正就是从芝麻小官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对官场的明规则、潜规则了如指掌,他玩手段的时候不知多少人还没出生呢,所以,别指望底下的官员能良心发现,真心为百姓办事。这警告是这样解释:
比如要修一座桥,上面拨款100万,用80万就能达标,办事的官员贪20万,不要紧,我认了。如果你丧心病狂,非要贪污50万,结果修成了豆腐渣工程,没两个月塌了。那张居正一定要派人检查出来,打击起来绝对不手软。
这样,大家都少贪点,钱绝对够使,别去鱼肉百姓,正经把事情办好了才是正道。正是各退一步,都不受损。
日期:2013-12-18 14:58:25
第二个难题,冗官冗员。
吃闲饭的人太多,拖累财政,这也是每个组织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开国时全国文官只有5000多人,到这时已经有24000多人。
开国时武官有28000多人,到这时已经超过10万人。
宦官已经超过了20000人,吏员55000人。
随着社会组织发展完善,编制一定会增加。但一遇到麻烦或出现新问题,就先去增加编制,这就不对了。
于是,出现了管理学上常见的名词,机构重叠,人员臃肿,官僚作风。人一多,事儿就不好办,因为大伙儿都在互相推诿扯皮。
而这直接导致了第一个问题,国家养不起,发不下工资。怎么办呢?
打白条。事实上,明政府一直拖欠着工资,官员也没人追着讨要,人数却是年年增加。很显然,都是奔着贪污和福利待遇来的。
第二个问题,折腾苦了百姓,所谓民少相公多,百姓要给这些官员服劳役。
最猛的例子是,一人早上做轿夫,中午做扛夫,晚上还要做灯夫,遇上点儿背的时候,沿着河边住,还要做纤夫。老百姓全当了人民公仆,自家活儿都干不了。
这个问题极麻烦,杨廷和是个猛人,在嘉靖初年大力裁汰过冗员,因而当时招惹了无数仇家寻衅报复。而张居正看见这些乌压压的推卸责任的人,就心烦。
一个字,裁。
他的力度更大了,首先对南京的闲职下手。南京是陪都,设有与北京相仿的机构,说白了,就是官员政治失意或是养老的地方。张居正下令,南京的官员,如果出缺,不是紧要官职,就不用一一补任了。
随后,大裁员在各省铺开,由吏部核查两京衙门和各省官员,清查重叠机构和多余人员。最后,裁撤了顺天巡抚和湖广总兵等多级地方大员。
据统计,十年里裁掉了215个职位。
这事就不那么简单了,裁掉了人,就等于是砸掉了多少人的饭碗,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减轻了,但却严重得罪了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心生怨恨,不断捣乱,形成了对改革的阻力,在张居正死后将全面爆发,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