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反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天主教派对1555年的形势极为不满。在特伦托宗教会议(1545—1563)后,一支革新的天主教教派试图东山再起。这个教派被称为耶稣会,它由西班牙人圣依纳爵·罗耀拉建立,在德意志境内积极传教,开办学校、神学院和大学,还打入各国的宫廷。维也纳的方济嘉布道会也同样积极。奥地利和巴伐利亚是反宗教改革的中心,政府试图压制德国南部和奥地利贵族的新教倾向。同时,新教内部也完全没有统一,在所谓的“第二次宗教改革”中产生了许多分歧。从普法尔茨伯爵和勃兰登堡公园领主、黑森—卡塞尔公国的领主先后改信加尔文教派开始,加尔文教派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变得尤其重要。在马丁·比塞(Martin Bucer)的影响下,斯特拉斯堡的宗教改革与众不同。而在其他地方,路德教、梅兰希通教派等各种教派的分歧仍持续存在。

16世纪末在所有的领地里,不管其人民的宗教信仰如何,宗教成了与邻区在文化上划清界限的工具。政府对个人行为准则的控制日益增强,同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福利,包括改善教育、帮助穷人,逐渐形成社会准则、降低私生率,并对男女关系做出了规定。教会守则和神职人员参与的家庭访问显然是社会管控的有效手段。宗教分歧同时促进了教育的主动性,因此有了建立大学的第二波浪潮。在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以北约五十英里处的英格施达特(Ingolstadt)设立了一所重要的耶稣会学校;新教建立了马尔堡大学(1529)、柯尼斯堡大学(1544)等;天主教也不甘示弱地建立了维尔茨堡大学、萨尔茨堡大学等。这些学校不仅为政府的行政机构培养世俗官僚,同时也培养神职人员、神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当时的教育普遍是死记硬背,虽然宗教改革也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对普及读写能力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