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08 15:05:02
5.明朝和清朝(1368年~1911年)
如果明朝有高效廉洁的税收体制,那么也会挺过白银紧缩的难关。很遗憾,明朝没有正确的财税观念,也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税收体系。
正确的财税观念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向百姓收取足够的“民脂民膏”,然后把钱花在百姓需要的公共服务上,(而不是少数人的花天酒地上),恰恰是服务型政府的一种“劫富济贫”的义务。今天,发达国家的纳税额度都很高,因为国家需要大笔税款用于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然而,朱元璋把向百姓收税看成是“管理型政府”的一种罪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因此,明朝的税负非常低。正常年景全国竟然只有400万两白银的财政收入,仅够维持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转。根本无力投资像兴修水利一类的公共服务。
财税观错误,当然也就没有正确的财税体制。明朝由各地县令负责收税。那时县衙里的官吏很少,工作压力很大。明朝税收以农业税为主。因为农业税的收取成本是最低的。胥吏只要拿着官府的土地账簿,向村里的甲长要钱就可以了(明代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保甲制”)。老实巴交的农民,对税吏不敢多言。所以,每年能够收取200多万两的农业税。
而工商业者流动性大,税款还特别不宜核算,商人又多是狡诈强豪之人,对收税反应激烈。明朝后期曾发生过收税的太监被杀死的事件。而且,科举制的实行,让出身商人家庭的举子大量入朝为官。形成商人集团代言人“东林党”。顾宪成、高攀龙等都出身商贾之家。这些官僚也是向工商业收税的最激烈的反对者。工商业尽管利润巨大,收税却非常低。江西省一年的茶税,在东林党的操纵下,一年竟然只有17两!月港、澳门两个主要外贸港口,每年各自仅有2万两关税。无论古今中外,盐税都是最重要的税收。“大农课盐析秋毫”,可是明朝全国的食盐只有1/3被课了税,2/3的市场被私盐占领。盐税损失严重,每年只有130万两税收。皇帝每次试图提高工商业税率,东林党就会跳出来满地打滚。对工商业的税收,与其惊人的利润不成比例。而朝廷只看到了对工商业收税的困难,而没看到对农业收税的危险。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