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大规模南北战争的先例。此时的吴主孙皓也许以为有长江天险可恃,完全没有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竟然在这个时候开始大兴土木,而对大臣们的规劝之言则完全不予采纳。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中书丞华上疏:“尽力功作,卒有风尘不虞之变;当委版筑而应烽燧,驱怨民而赴白刃,此乃大敌所因以为资者也。”吴主不听。中书令贺邵上疏谏曰:“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慌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愈损而祸至。”吴主深恨之。
鉴于吴国的内政日益紊乱,西晋的重臣们纷纷请愿出征。公元276年,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伐吴,他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夫期运虽曰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随后又列举了四个有利因素:一,江淮之险不及剑阁;二,孙皓之暴过于刘禅;三,吴人之困甚于巴蜀;四,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仅如此,羊祜还对吴国“将疑于朝,士困于野”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并且明确地指出了吴国军面当时的心理状态,即: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他在这封奏疏的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平吴方略,即多路出击,令其首尾难顾。
虽然晋武帝司马炎完全赞同羊祜的主张,但是朝中大臣多以秦凉为忧,因为鲜卑秃发部首领树机能当时正在那里兴风作浪,附议者只有度支尚书杜预以及中书令张华,所以朝廷未能即刻采纳羊祜的建议。好在朝廷力量强大,树机能不过是肘腋之患,所以大举征吴的准备工作一直也没有停顿。但不幸的是,羊祜此前已经作古,他在临终前推举杜预接替自己,承担平南之重任。而担任益州刺史的王浚也不失时机地上书请战,并说自己“年已七旬,死亡无日;造船七载,只求一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