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7年的上半年,对于乾隆而言,绝对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除了发掘出傅恒、阿桂等人,这一年的六月,三年一次的公务员考试(科举考试)也终于出了结果,考取头名状元的于敏中也进入了乾隆的视线。于敏中,江苏金坛人,著名诗人,未中举时便已号称文坛领袖。
科举考试的前二十名,是要进行殿试的,由皇帝亲自考核,确定前三名的名次,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在殿试的时候,乾隆深深被于敏中的才华所折服,钦点了他头名状元。
那于敏中到底怎么个有才呢?不妨来看看于敏中殿试的实况直播,相信对你也一定有启发。当时殿试开始,乾隆看着面前二十个千挑万选的才子,提问道:有一种动物,和猫咪一样大,但长的和老虎一摸一样,谁能告诉我是什么动物?
应试的才子们一辈子读的都是四书五经,从没看过《人与自然》,哪儿知道这些啊,于是面面相觑,都不吱声。唯有于敏中,越众而出,从容答曰:此乃小老虎是也。
乾隆点点头,说不错,又出一题:一加一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等于三?听了这个问题,才子们的脑袋开始发晕了,心里都想这他妈的算哪门子殿试啊?考试大纲上没有这些破玩意啊?这皇帝的脑袋大概被驴踢过吧,一加一怎么可能等于三呢?
在这一群晕头胀脑的才子中,只有于敏中仿佛成竹在胸,他回答道:在皇帝陛下批准的情况下,一加一就能等于三,而且不要说等于三,只要您愿意,等于两万八也没问题。对于此问题,乾隆的标准答案是:一加一在算错的情况下等于三。但是于敏中的回答,显然比标准答案更让乾隆满意。
接下来,乾隆抛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重磅的一个问题:诸位才子,你们爱国吗?
众才子终于松了口气,乾隆总算出了个像点样的问题。于是,参加殿试的二十个举人挨个引经据典的赌咒发誓,表示了爱国决心。这一次于敏中没有抢着发言,一直等其他人都表完了衷心,他才发言,但他一开口就语惊四座,个别胆量小的,差点被他吓得背过气去。
当时于敏中反问乾隆道:大佬,国家是个什么玩意儿?
是啊,国家是个啥玩意捏?“国家”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尽管乾隆也算是博学多才,一时之间却也解释不清。但是乾隆这人很会装逼,他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架势,又反问于敏中:那你说国家是个什么玩意儿?
于敏中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国家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所以我不爱它,因为我没办法去爱一个摸不着也看不见的东西。何况,我也没办法确定,国家是不是爱我。就我个人来讲,我只爱皇帝陛下您一个,因为是您给了我读书做官的机会,是您让我能够站在这金銮殿上侃侃而谈,我未来的荣华富贵生死祸福,也都指望着您。所以,我只对您效忠,从今往后,我将是您最忠实的奴才,您让我咬谁,我就咬谁。
于敏中这番话说完,金銮殿上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人人都低下头,屏住呼吸,等待乾隆做雷霆之怒。但人家于敏中却是神色从容,不惊不惧。因为他是聪明人,并且从乾隆所提的问题中知道乾隆也是聪明人。聪明人在聪明人面前不用装逼,所以他直抒胸臆,来了个实话实说。果然,乾隆不但没发怒,反而哈哈大笑,似乎很开心的样子。
等笑完了,乾隆当即钦定于敏中为新科状元,不久便任命他为国家科学院院士(翰林院编修)兼全国人大代表(都察院御史)。
很久以来,乾隆有个愿望,就是编辑一部规模超过《永乐大典》的百科全书。编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弘扬科学文化,而是乾隆妄想通过编辑百科全书的方式,篡改历史,偷换一些重要的概念,以便控制人民思想,巩固他的皇权统治。比如,“夷狄”、“鞑子”等词语原先的含义都被乾隆篡改了,他把“夷狄”解释为汉民族的始祖,把“鞑子”硬说成是对英雄、对强者的尊称。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部百科全书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后来著名的《四库全书》。按照正史记载,《四库全书》1772才开始编写,1782年完稿,历时不过十年时间。但是,正式编写此书之前巨量的准备工作,早在1737年就开始了。于敏中,就是乾隆一直在寻找的那个理想中的《四库全书》筹备组组长。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于敏中担任过各种各样的官职,有京官也有外任,但他的主要工作,一直就是替乾隆筹备《四库全书》的编纂。
日期:2012-09-25 14:15:41
当时间进入1737年的7月份,乾隆的心情大好。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经过将近两年的苦心经营,算是初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军队里有张广泗,国防部有阿桂,公丨安丨部有客尔吉善和刘统勋,内阁中有讷亲和傅恒,再算上组织部的小官钱度、刚刚钦点的状元于敏中,在军政两方面要害部门的关键职位上,乾隆都已经安插上了自己亲手提拔的人才,他的皇位,已比即位之初稳固的多了。最重要的一点是,鄂尔泰和张廷玉虽仍拥有强大实力,但经过这两年的观察,乾隆已确信这二人没什么野心,不会对他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他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
然而,乾隆的轻松日子没能过几天,一股针对他本人的暗流,又开始在北京城里涌动。鼓荡这股暗流的人,基本上都是乾隆的亲戚,只是这些亲戚,都恨乾隆恨得牙根痒痒。这些人是谁呢,就是乾隆的那些叔伯弟兄们。
雍正共有兄弟十七个,其中有九个曾参与过皇位的争夺,史称“九王夺嫡”。等雍正终于当上皇帝,马上玩了个一锅烩,把另外八个与其争过皇位的兄弟都判了无期,捎带着,这八个兄弟的家人也跟着粘包,不是无期就是死缓,最轻的也十年劳改。
乾隆即位之初,为了收买人心,为了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一个“宽仁皇帝”的形象,大赦了那些还没被整死的叔叔伯伯以及他们的家人,并且恢复了这些人原有的亲王爵位。乾隆这一手看上去很够意思,也确实给他博得了不少仁慈的赞誉,但乾隆也留了余地,那便是严禁在京的所有亲王擅出北京城。若不奉旨,无论是那个王爷,出城一步就是死罪,绝无商量。
这些被禁闭在北京城的王爷们,其中有一个人,堪称不世出的伟大天才,这个人就是乾隆的堂兄,理亲王弘晳。弘晳是康熙时代太子胤礽(reng)的长子,康熙的皇长孙。如果当年胤礽登基,那么现在当皇帝的人就是弘晳,根本没乾隆什么事了。
弘晳比乾隆整整大了十七岁,此时已年过四十。他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基本都是在“九王夺嫡”那样一种残酷的斗争氛围中度过,这让他对政治斗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政治的兴趣。在被囚禁的那些岁月中,弘晳没什么事儿可干,他就钻研古今中外的政治典籍,聊以度日。
经过若干年的潜心研究,奇迹出现了,弘晳升华了,他发现了中国社会数千年以来,之所以会出现《三国演义》中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象的原因所在,弘晳认为“君主集权”这种政权形式,正是中国社会一切不安定因素的根本源头。皇帝的权利不受任何制约,那么国家的安定繁荣,社会的公平正义,老百姓的尊严幸福,都寄托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皇帝英明也还罢了,天下也许能够太平一时。若是碰上一个暴君,横征急敛,荒淫无度,则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时间一长,必烽烟四起,天下大乱,也就只好改朝换代了。在这个过程中,最倒霉的,还是咱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