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够讲出来,但是作为夏的后代杞国却不足以取证;殷商的礼仪制度我能够讲出来,但是作为殷商的后代宋国却不足以取证。这都是因为文献资料不足的缘故。要是文献资料充足,我就可以取证了。”
据记载,周初分封诸侯,找到夏禹的一个后代东楼公封到杞(今河南省杞县),又把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开封到宋(今河南省商丘市)。这两个人虽然是夏禹和殷商的后代,可是他们所封的地方很难找到夏和殷商的文献。文是文字资料,献就是掌故的人。当时的历史资料文字资料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口口相传的活资料。春秋末期,夏、商的文献已经很少了,给历史学带来莫大的困难。夏朝的资料,因为文字尚未定型,又隔了商、周两个朝代一千多年时间,更多的靠代代相传的口头资料;殷商的资料,经过“管、蔡之乱”,也损失不少。当时还没有考古学。所以殷商文化我们掌握的甚至比孔子当时还要多,因为有了大量的甲骨文和出土文物。当然,通过文物考古,我们又可以考证历史文献的真实性。
孔子提出了对历史要取证的思想,这是对中华历史学的重要贡献。
3/3子曰:“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存周。” (3/14)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夏、商两代而来的,多么丰富、多么富有文化气质啊!我主张遵从周礼。”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