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104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3-02-20 22:21:53

5/49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 ,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12/6)

子张问怎样就能明察。孔子说:“像滴水浸润一般的谗言,像皮肤痛痒一般的诬告,行之无效,可以说是明察了。像滴水浸润一般的谗言,像皮肤痛痒一般的诬告,行之无效,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贴切,说明孔子对于谗言、诬告这一类政界小人的伎俩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孔子自己一生不得志,尽管他一生积极向上,勤奋努力,但始终未得重用,就是因为不断地有小人给当权派进谗言和诬告。三十多岁时在齐国,本来齐景公很赏识他,准备重用,当时的齐国宰相宴婴说了坏话,齐景公改变了主意。后来孔子在鲁国当了司寇,还代理过宰相,当得挺好,齐国害怕鲁国用孔子而强大起来,采用离间计迫使孔子罢政离开了鲁国。后来他又多次到过卫国求职,卫灵公也打算用他,又有人给卫灵公说了坏话,迫使他离开卫国。楚昭王准备重用他,楚国的令尹子西又说了他的坏话,动摇了楚昭王的决心。一直到晚年,鲁哀公准备请孔子回鲁国任职,公子鱼又说他的坏话,结果宁可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有也没用孔子。孔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深知小人说坏话的技巧与本事以及谗言、诬告的效果。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小人说你坏话,关键在于当领导明不明,远不远,有没有主见,有没有当领导的水平,这些都可以在齐景公、卫灵公、鲁哀公等人身上体现出来。道理讲得非常之深刻。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