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模式如果放在大牌企业,可能还能行得通。奈何这位老板的企业名气实在太小,销售人员虽然非常努力,但终究难被客户所接受。如此一来,销售人员招聘困难自不待言;即使有人想去开发市场,大多数都难以承担前期费用,开发的积极性和力度会打折扣;偶尔也会有不信邪,拼命去开发市场的,最后基本都是弹尽粮绝、负债一身。几年下来,这位老哥非但没有反省,还为自己聪明而庆幸,节约了那么多有去无回的成本,哈哈,现在社会的愣头青还是不少。他哪里会意识到,由于缺乏力度和深度俱佳的市场开发,企业已经丧失了很多机会,起步比他晚的,早有几个做到了接近一个亿的规模,自己项目也从未进入快速发展期,奄奄一息,自己建设工厂、购置设备的投入可能永将无法收回,同时还派生了更为巨大的机会成本。是不是就此做到利益最大化了,恐怕直到现在,连他自己都觉得很难说。
日期:2011-06-20 11:34:23
也许有人认为,现实当中基本都是风险转嫁给别人的例子。其实不然,有不少人虽然历练十多年,但不少商海铁律仍没有吃透,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阴错阳差,主动将风险全加到自己头上的案例。
日期:2011-06-20 23:49:26
一位朋友,在北京某家商贸公司干了十多年,具有丰富行业经验。2009年底,老板移民国外,于是他和同事们组建了一支专业的销售外包团队,去为同行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某品牌开发市场。他们向厂家收取比例较高的佣金,同时负责相关技术和客服支持,客户直接与厂家结算,货物配送也由厂家负责,而厂家其他支持一概没有。在创业之处,他们感觉这种模式非常适合自己,库存和物流不需要占用资金,同时靠团队十多年人脉和经验的沉淀,市场开发难度不会很大,虽然也会存在同市场的磨合期,但总体下来还是可以大有所为。通过半年多的市场开发,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想当然的成份太多。首先是市场环境与他们当年打江山之时大不相同,新品牌导入难度超出想象;其次每人每月最起码需要支出6000多元的差旅费用,另加每月4000元左右的家庭消费成本,由于前期市场拓展效果不太理想,全部需要自己垫支。实际上这相当于变相地给厂家免费打工,厂家自己聘请业务员跑市场,每天还得支付一定标准的差旅费,其差别也只在于标准如何确定。时间一长,这位朋友有些吃不消了,但也无可奈何,这样的模式是他们自己主动向厂家提出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