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0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1-10-24 11:09:06

【次优与第三优】

在完全竞争的状态下,市场体制自动带来帕累托最优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形了。但是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性、公共物品、税收、工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可能失灵,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需条件无法完全具备,于是帕累托标准也就无效了。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后来的研究者们探讨出了次优原理(Theory of Second Best)和第三优原理(Theory of Third Best)。

次优原理指的是,在现实经济不能全部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情况下,根据现实条件来确定最佳资源配置方案、实现某些条件被破坏后的最优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被称为“次优条件”,是在帕累托最优条件不能全部满足情况下求解目标函数最大值的结果。

次优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R.G.李普西和K.兰开斯特创立的。它证明了在现实经济状况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要求的假设条件,亦即达成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前提条件至少存在一个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哪怕满足了剩余部分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出的方案并不比符合次优条件的方案的福利水平更高。换句话说,满足较多假定条件的状态未必比满足较少条件的状态更接近于全部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意味着,即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的差异,政策的执行同样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

次优条件是根据帕累托最优条件,即边际效用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其数学表达方式为MRS=MRT)通过数学推导求解目标函数最大值得出的。简单来说,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行为者的行为规则与所需要的行为规则相背离,而“不轨者”行为或扭曲又不能被改变时,次优问题就存在;放弃或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按照某些现实条件可以得到最接近于帕累托最优条件下的最优状态。

日期:2011-10-24 11:13:07

次优原理说明了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应该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多加考虑。只关注局部满足部分帕累托最优条件,不一定能改善社会福利;正确的做法是在信息充分且信息成本或行政费用可以忽略不计的次优世界下,依据次优条件来行动。这意味着经济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根据某些福利目标或主要福利目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同样是可行的,如此可以减少纠正市场失灵造成的负效应,从而改善效率和福利水平。

对一般经济学而言,次优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否定了作为微观经济政策基础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

举一个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转型曾实施过“休克疗法”,这种改革方案体现了最优的思想,但是由于现实约束条件的存在及其负面影响,最优选择的疗效在当年的效果却不如同期中国经济转型的次优选择,即渐进式的改革方案。

当然,中国的次优式的渐进式改革同样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引起和累积了严重的矛盾,造成了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从次优理论来讲,造成中国痛苦的因素主要是在确定次优条件时选择的目标不合适、不稳定,比如效率优先、确保专制政治体制等等,所以在对存在扭曲条件的经济系统进行调节时,始终无法达到对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不了更好的靠近理想状态的市场经济。中国的情况非常符合英国经济学家J.E.米德用爬山比喻对次优基本思想的说明,即为了登上群山中的最高峰不得不在环绕最高那座山的一系列山峰间折腾,费劲爬上一个山后再下山,然后又要攀登另一座山;而且在选择路径时迷茫了或者自己把自己绕糊涂了,折腾了很久,解决了若干阶段性的问题但离目标尚远得很。

日期:2011-10-24 11:16:13

第三优原理是由澳大利亚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在帕累托最优原理和次优原理基础上提出和发展的。黄有光指出:最优与次优世界实际上苛刻到近乎不存在;纵然次优被广泛认为是“最优可行的(Optimal feasible)”,但如果考虑到行政费用和信息的不足也做不到最优与可行;而真正可行方案中的最优者是第三优。

所以,第三优理论其实是一套现实可行的决策原则,也就是在第三优世界应该采取的行动准则。

黄有光提出了下述四个具体命题,构成了第三优理论。

1)在最优世界采用最优法则。

2)在次优世界当采用次优法则。

3)信息贫乏情况下的第三优世界适用最优法则。

4)信息不足情况下的第三优世界适用第三优法则。

黄有光的理论基础在于:现实世界中我们获得的信息不会处于两种极端状态,既不会完全无知,也不可能掌握充分完整的信息。即我们经常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总能得到一些有指导或启示意义的“可利用”信息。

日期:2011-10-24 11:20:02

黄有光的最优世界是指除了资源与技术约束外没有其它约束条件的状态。这个世界中偏离最优法则的程度越大,目标函数值的下降就越多。

次优世界是指,存在一些次优扭曲,而信息成本微不足道或者可以忽略的状态。次优世界中我们可以设法获取充足的信息,有时甚至是完全的信息。

第三优世界是指扭曲和信息成本都存在的状态。信息贫乏(Informational poverty)指的是,可利用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不足以支持作出正确的判断。信息不足(Informational scarcity)的定义为,可利用的信息虽然并不完全,但是对于作出必要的判断已经足够。相关数学推导显示:信息贫乏时,第三优理论收敛于最优理论;当有完善的信息且行政费用可忽略不计时,第三优理论收敛于次优理论;最优理论与次优理论都可视为极端情况下“一般第三优理论”的特殊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现实的决策选择来说明信息和行政费用在其中发挥的重要影响力。

比如,某国安全部门考虑对该国首脑实施保护措施以防范其可能面临的被刺杀风险。如果有关于敌对方行动的充分信息,那么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是最优的;如果对敌情一无所知或者该首脑民愤太大,那么势必要采取非常严密的安保措施,但是这些安保措施又明显受制于执行的成本。对于刺杀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内线提供关于该首脑行踪与安保措施的准确信息,可以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方案;而对方保密很好的情况下只能扩大布局以守株待兔,但派出大批人们去撞大运显然又因为人力及经济资源的限制而近乎不可行。所以就第三优世界而言,双方最大可能性的方案还是按照概率原理来进行一般部署,这样防范一方不至于草木皆兵而浪费纳税人的血汗,行刺一方也真正有能力制定和坚持较长时期的行动计划,结果取决于一般概率。

日期:2011-10-24 11:26:04

【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

次优和第三优都是针对帕累托最优条件无法全部满足时衍生出的行动准则,而帕累托原理的最大缺陷是无法实现完全社会排序,即最常见的部分人从改进中受益而有一部分人需要相应来承担代价,这种情形下帕累托准则根本无法判断,又该如何来解决改进现实的困局与基本要求?

于是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补偿检验标准。

英国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在1939年针对帕累托改进标准的不适用情况提出了一种方法。卡尔多认为,如果状态改进或政策变革使得受益者可以完全补偿承受损失的人并有剩余,那么整体而言社会福利就有提高,因而这项改良或政策变革就是可取的。这就是卡尔多补偿标准。

希克斯在1941年也提出了类似的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得利的人们以阻止某项改进或变革,那么这种变化也是可取的。

实际上,卡尔多标准是从顺向来处理补偿问题,希克斯标准是从逆向来思考补偿,所以在福利经济学文献中一般被合称为“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这个标准中的补偿是虚拟意义的,假定的补偿如果真的发生了,那就属于帕累托改进了。

日期:2011-10-24 11:30:01

一般也将卡尔多标准称为潜在帕累托改进标准,希克斯的补偿原则还有个名字叫做“长期自然的补偿原则”,但是西托夫斯基在1941年指出了这两个标准都存在内在的逻辑不一致性。

我们不妨拿土地改革来说事示范一下。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