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上的素质教育是有自己的特有的思路的,在中国的古代,是非常重视游冶的,背书增加的是知识,而游冶要增加的就是见识,要在有知识的基础上长见识,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古人讲的格物致知是要具体的去格物的而不是读书,而修齐治平也要从格物致知开始而不是读经典开始,读书是通圣人理,知而获智可以通过读书,智达高远却要格物致知后再静心意诚的思考的,智慧的高度离不开经历,人才的培养在读书有一定基础后一定要给他获得经历的机会,壮游天下的游冶就是重要的手段和过程,所以中国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当读书人进士及第时算上他赶考的行程,一般都是已经远远超过行万里路了。
古代的游冶经常出现在古时名家的诗句中,宋代王安石《次韵酬宋玘》之三:“游冶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 ,唐李白 《君马黄》诗:“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我们有大家熟知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国的读书人是需要壮游天下陶冶情操的。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徐霞客的游记也是其壮游得产物,而明清时代的文人带兵儒将辈出,这些儒将对于中国军事地理的了解,也与其年轻时代的游历有关,就连诗圣杜甫也曾在江南准备好船,差一点东游到东瀛,他自传性的长诗《壮游诗》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也因为这首诗“壮游”一词由此流传古今。由此可以想见古人对于游冶或壮游的重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