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9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1-07-15 12:46:22

(九)民营中小企业倒闭现象的内因解读

民营中小企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系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群体,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近年来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似乎遇到了困境,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特别是一些老牌知名企业的倒闭,吸引着人们的强烈关注。有媒体冠之以“倒闭潮”,又有官方或学者不赞成这样的说法,本人在此以浅陋之见尝试对此问题作以梳理。

是不是“倒闭潮”这种字眼儿上的争论没有必要,中小企业的倒闭、艰难经营,确实是现实。这种现象主要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开始的,空间上突出表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两个中小企业密集区。究其原因,很多专家学者媒体都曾经探讨过,很多企业主也现身说法: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外向型的制造业企业,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国内市场需求长期疲软(高税负和房地产泡沫的双重挤压),人民币升值和用工成本的上升,造成利润萎缩,等等。因为时间点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近年的困境和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之后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操作不当直接相关。然而据本人了解,早在07年,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经营已经出现困难和倒闭的情况,即我们的困难先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有人据此认为这是美国市场不振金融危机的先兆,其实在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市场需求并未出现萎缩),也先于那四万亿的钞票(如果说是政府的错,那也应该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错,而之前的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在这样的“错”的环境下实现的)。

也许,我们的发展困境有其内在原因。本人01年至05年的四年间在广东求学,其间结识了一些做企业的友人,参观过一些制造业和外贸的企业,不过那时大多走马观花,一番感慨和马屁之后,大家就驱车去吃饭了。今年回国考察,态度上端正了许多,不过重点放在农业食品和金融行业,对制造业的接触不多(不是没有,最近的一次是参观闽东这边朋友的化油器厂)。为了能给大家一个比较真切感性的认识,我想借我熟悉的领域,帮助大家理解中小企业的困境。

我家在日本是做餐饮的,所以对日本的餐饮行业,特别是国人在日本的餐饮业经营状况和历史,了解比较多。之前我阐述过,中国的社会阶层是混沌单一的农民社会,所以尽管百业各有不同,但其理相通。餐饮业是海外华人安身立命最基础最广泛的行业,各国社会环境虽有不同,但相信在我讲述之后,在海外生活过的朋友,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会有一定的认同。进而,本人相信,从此得出的结论,可以折射出当下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困境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前,在日本的华人,基本上都算是“中华民国”人,有很早迁居东瀛的华侨,也有台湾韩国过去的,大陆过去的很少。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才有了选派公费留学生,80年代末开始有了国营中介机构的“劳务输出”,90年代开始因私自费出国的人,才多了起来。日本的《出入国管理以及难民认定法》规定,原则上需要在日本工作生活满10年才可获得永住签证,所以,自2005年左右开始,是中国居民取得永住资格数量的高峰。日本中华料理的发展也是随着这样的脉络演变的。早先的中华料理是由最早的华侨们经营的,如横滨的中华街等;日本经济腾飞后,很多台湾人香港人跑来淘金,很多大厨是香港人;80年代末开始通过和中国政府部门的合作,一些大陆的厨师被派到日本工作,90年代中期开始,自费留学出国务工的人大量的加入到餐饮业的劳动力大军中;进入21世纪,最早的一批赴日务工者,开始变成老板,开设经营自己的料理店;2005年前后开始,大批的中国人开店,中华料理店遍地开花。

如果用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和固有逻辑来描述,这几十年来中华料理产业在日本的发展可谓是一片大好,营业额,店铺数,就业人员总数,市场占有率,都是连年增长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数字和规模的繁荣,是虚假的,在这虚假的背后,我看到了一条边际递减的曲线——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是在逐渐下降的。80年代之前,高级中华料理的地位在日本不逊于法国菜,周末去横滨中华街的名店吃一顿中华料理对于很多东京人来说是比较奢侈的享受。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但是料理行业的利润率仍然可观,只不过由于中国厨师的大量涌入,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受到冲击(中国厨师的涌入也是经营者可以保持可观利润率的原因之一)。从21世纪初开始,大陆人在日本开店多了起来,菜品的价格开始正式走入下降通道,利润率走低,雇员也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待遇不高。05年之后,中华料理店遍地开花,大家开始竞相降价,挑战利润率底线,很多店都是以压榨员工(甚至压榨自己的劳动力和健康),压低食材成本等,来维持一定的利润。极端的,有些店主,不断的开店(甚至借钱开店),然后以开店为由,从国内的中介把国内的厨师办到日本,收取巨额中介费,抵偿开店费用,至于店的经营,以压低成本压榨工人的方式经营,如经营不下去,就强迫工人承包(否则不给签证),他甩手做别的行业,或者继续开店,或者利用店里的工人做一些高收入的体力劳动,如装修拆房子等。

这样对外以价格战竞争,对内以不断的压低成本压榨工人的方式保持微薄利润的模式,尽管在规模上是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品牌和品质方面却是非常有害的。甚至拖累了行业内原本的精英企业。因为原本就在不断的挑战利润率的底线,在环境出现变化的情况下,抗风险的能力就非常的弱,一旦出现经济疲软,油价上涨等情况,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倒闭现象。

对比一下韩国料理,可以发现,不存在行业内价格恶性竞争的问题,韩国料理店虽然也很多,但是大家都很团结,基本上主要菜品在某地都是统一的价格。韩国料理的生肉通常都比中华料理煎炒烹炸出来的成品卖得贵。这样,即使在经济危机下销售额萎缩,但是由于原本预留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很多店的经营也可以维持,不会出现大量倒闭的情况。

从我和国内朋友的接触,我可以认定,国内的中小企业,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重复中华料理行业在日本的故事。最开始市场广阔,利润空间巨大,早期的企业取得成功,之后大量的企业复制跟进,在竞争中不断的打价格内战,同时压榨工人,自己的利润率也在不断的压缩,要想赚钱就得进一步扩大规模打击对手,进一步压低价格,进一步压缩利润,最终达到极限,在一个危险的平衡上走钢丝。一旦外部环境有风吹草动,就会大批死亡。

我在和一些做实业(包括农业)的朋友接触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

1 算数价格。很多人在决定投资做什么的时候,不是分析自身的优势,甚至连市场的前瞻也做得不好(比如只想到了市场需求的发展前景而考虑不到供给的发展),而是简单的说,这东西我能做,市场上能卖多少钱,我自己做成本多少钱,两者一减,看有得赚,就拍板上马了。

2 简单复制。隔壁的张三做了赚了钱,咱李四差啥,乡里乡亲,借了钱找了技术人员买了设备,就能干起来。

3 劳动力依赖。确实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势,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是凭着这过来的。也是如此,我们也非常迷信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此,不惜不断压榨工人甚至压榨自己的劳动力。

4 内部、向下的压力指向。对外、对上,啥都好说,行业内勾心斗角,价格血战,企业内一级压一级,底层想向上层反馈压力非常困难(所以有了用工荒,企业对工人的压榨早已达到临界点,在环境变化后突破工人忍受极限,而企业缺乏对此的反应机制,工人用脚投票)。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源于长久以来在中国特色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国民性,或者确切的说是“农民性”,阶层内部不团结,不服气,从众,以吃苦耐劳为生存法宝,对上驯服忍耐对下欺负更弱者。因为这样的国民性,造成了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不断的压低自身的利润率,以致抵抗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非常的低。如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在统计数字供销两旺的情况下,还有大批企业倒闭。为什么“2008年的困境是因为国外订单减少,这次(2011年)不同,订单并不少,但是利润大幅降低,接了甚至要亏本。”这样的危机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埋下伏笔,迟早,只要市场的拓展遇到瓶颈,就会爆发。

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很多专家开过药方。比如解决房地产泡沫,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真实内需,减税,补贴,减少物流成本等等,这些虽然有助于缓解企业当前的困境,但是如果不能改变其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最终这些动作开拓出来的市场和利润空间(且不说能否实现),仍然会被其原有的发展模式挤占,到时后又是瓶颈危机期。政府的意见是产业升级,但这需要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是大企业和牛企业能做的事,广大中小企业有心无力。郎咸平教授提议要整合产业链,做好“6加1”,但是能独力整合好产业链的企业非常少,即便如日本的一些有百年历史的超级商社,在产业链的末端,也只需要分给其他的企业去做,能自己开直营店的产品非常有限。

本人的建议是,无论是旧式宗法社会形式的也好,还是新式联合会的形式也好,要让企业联合起来,有一定的规范,协约和内部监管。先横向联合保证行业的利润率和危机应对能力,再纵向发展,整合产业链,肥水不留外人田。整个过程可以自发组织也可以政府牵线。行业内的竞争虽然有所减弱,但其程度可以自行调控,而且地域之间,组织之间,仍然可以保持竞争。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