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84节

热门小说推荐

2011-10-6 18:49:00

提起“姚庄战斗”,稍微上了些年纪的人都听说过。那是多少年来发生在我县的十分惨烈的一次战斗之一。

时间是公元1947年的3月16日,农历的2月24日。那时,我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北撤,县独立团的部队多数人员以上升为主力部队人员,县内只剩下县级机关和县独立团之部机关及机关直属部队一共四五百人。他们在敌占区坚持斗争,发动群众,打击少数顽固反动还乡团和反动地方武装。虽然主力部队已北撤,但由于这支部队的存在,人民群众心中仍然觉得共产党还在这里,部队仍然和群众在一起。从46年春主力北撤后,县机关和这支部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已坚持快整整一年了。这一年给老百姓增了信心,看到希望。可反动派对他们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县城里的匪县长中统特务头子钱葆康之流,这支部队不铲除,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凭着他这几年特务活动和反革命的经验,派遣特务利用叛徒内奸等手段,经过了这次密谋策划后,“姚庄战斗”在这样的情况下终于发生了。

县委书记老叶,因患严重肺结核病,组织上没让其参加北撤。组织上考虑到,主力部队北撤后,地方上的斗争就更加艰苦了,必须留一位能力强,有吃苦精神和丰富斗争经验的领导领导同志坚持斗争,县长张鹏举向领导上争取到了这项任务。领导上考虑到任务的艰巨,将三个营的部队上升为主力后,又组织了一个县级机关和团部直属特务连,随机关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并将独立团团长留下作为县长的助手。

县长张鹏举,县城南门外五家巷人。1911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省吃俭用,在他八岁时送他上了小学。1928年考入江苏省立吴江师范学校,在学校里受到了先进思想的熏陶。毕业后在本县西北的一个小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接着又到邻县几个小学工作过,并当过小学校长,在此期间接触了中共地下党,被发展为中共党员。从此他在党组织领导下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当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辞去了南京市某小学校长的职务,毅然投笔从戎,放下了粉笔盒笔杆子,拿起了枪杆子。战争的烈焰和枪林弹雨造就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

提起张鹏举,穷苦老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称其为是文武双全的英雄。更有民间传言说他是天上金甲神下凡,他母亲生他时,空中响起铃铛之声,十分悦耳,刚一落地,满屋金光。人们说他是玉皇大帝派来人间降妖伏魔的。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将其视为杀人魔王。有些反动派头目往往拿他的名字来赌咒发誓,说什么:“如我说假话,让我出门碰到张鹏举。”

这几天,张县长老是觉得不正常。机关和部队每到一处宿营,不要多久,就会被敌人发现。我县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是好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的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前机关和部队到一地宿营往往要住好长时间,那时敌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可这几天不行,每到一地,不久就接到内线报告,说城里敌人已知道了宿营地,因而机关和合部队就得立即转移。前几天基本上是每天转移。今天即农历的二月二十四日,更是不可思议,一个晚上机关和部队的宿营地已转移了三次,在天亮之前才转移到姚庄。一夜转移三趟,这意味着所有人整夜都没能休息,更说明了形势复杂与严峻。张县长和书记老叶及团长老赵分析了目前的形势,部队一到姚庄,他们将特务连长找来,向四周派出了流动哨,加强警戒,炊事班立即做饭,因为从昨天下午开始,部队所有人还没吃过饭,其他人抓紧时间休息。据当年参加姚庄战斗的人回忆说,那天早上,炊事班包好了几千个扁团(用荞面做的一种食品)下了几大锅,才煮好,人还没来得及吃,派出去的流动哨回来报告东边发现了敌人,离姚庄不足二里,南边发现了敌人,离姚庄也不足二里,西南、西北、东南都发现了敌人,最近的已不足一里。看样子,敌人好像早已知道,这支部队宿营在姚庄,他们是有备而来。县级机关和这支部队处于五路敌人的包围之中,因为庄是一条较宽的河,因而正北和东北方向暂时还没有发现敌人。敌人的突然来临,而且来得如此之迅速,打乱了部队原先的计划。张县长听了各路汇报,他命令赵团长带着特务连的两个排,掩护县级机关和身患重病的老叶向东北方向过河突围。他自己带一个排,掩护整个大部队。老赵正要争辩想自己留下来,张县长说,在这里我是最高行政首长,必须听从我的命令。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