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大人望着大院里的豪华气派,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心中很是不快:一个巡抚的干儿子竟如此倚官仗势,作威作福,地方官员不但不予叭制止,反而迎奉拍马,这成何体统。于是他从身边取出一只铜头烟管,装上一锅旱烟,走到大门口,对挂着的一盏琉璃灯取火吸烟。由于有玻璃隔着,吸不着,他装着不懂,就用烟管头对着玻璃敲去。只听见“砰”的一声,一块玻璃竟被敲碎,他这才点着了烟。守门的家丁听到响声,见一乡下老汉打碎了琉璃灯上的玻璃,就将他当胸一把抓住。几个人将他押进大院,将发生的事禀告了张二爷。
那张二爷平时作威作福惯了。当地的大小官员见了他都得让他三分。今天是他生日,竟被一个乡巴佬来触了霉头。不禁大怒,嘴里嚷着:“给我绑起来,拿我的片子,直接送钱塘县衙门。”那些家人见张二爷如此说,立即将汤金钊捆绑起来。汤金的随从一见作了急,说:“你们不能绑……。”没等随从讲结束,汤金钊大声说:“你快回去,不要再惹祸了。”一边向随从使眼色。随从一见,知汤大人必有用意,连忙连夜离开了杭州,奔向萧山报信。
再说钱塘县知县见杭州城里的张二爷连夜送来“案犯”,不敢怠慢,立即将这乡下老头戴上手铐脚镣,打入牢房。第二天是大年正月初一。钱塘县知县本不想升堂问案,但想到张二爷连夜送来的犯人,这张二爷可得罪不起。于是不管这天是正月初一,仍传齐了三班六房升堂办案。正当钱塘县知县坐上大堂,一班衙役吆喝完堂威,只见从大堂外匆匆走进了一个人来。那人也是身穿七品县官服饰。一身疲惫,神爸慌张,直奔钱塘县知县身边而来。钱塘县知县一看,来者不是别人,正是邻县萧山县知县,于是连忙从大堂的坐椅上站起来,走下堂来。只见那萧山县知县一把拉住钱塘县知县,将他拉入后堂。这才结结巴巴的说:“老兄,你惹事了,你可知道张二爷送来的案犯是那一个?”
原来汤金钊被捆绑之时,他的随以正要上前说明,谁知汤大人却制止了他,并向他使眼色。那随从知汤大人另有用意,于是连忙返回客栈,向店家租了一匹快马,立即赶往萧山。那随从赶到萧山后,也不回汤府,而是直奔萧山县县衙。那萧山县知县今天中午才听人说,本县在朝中的军机大臣汤大人可能要回乡过年,心想,这正是巴结汤大人的大好机会,于是暗里派人到汤府打探了几次,并没有听到汤大人回府的消息,心中很不踏实。他吃过晚饭,继续差人到汤府打探,自己穿起官服到后堂上香拜神。就在这时,听人传报,汤大人的随从己到了衙外。萧山县知县连忙迎出衙门。那随从见了萧山县知县,将汤大人在张府被抓已押送钱塘县衙的事简单的说了一遍。萧山县知县一听吓得脸上变了颜色。连忙叫家人:“快、快、快备快马。”家人从后衙牵来了快马。萧山县知县跨上快马,加上一鞭,连夜奔钱塘县而去。
那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萧山县知县将钱塘县知县拉入后堂,问那钱塘县知县,知不知道那张二爷送来的案犯是谁?“是谁?”钱塘县知县也不由得紧张起来,忙问。“他就是当朝军机大臣汤金钊大人。”“啊,是汤大人,这这……”钱塘县知县听了大惊失色。两位知县都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二人连忙快马奔向杭州城,直奔巡抚衙门。当即将事情经过禀告抚台大人。抚台闻言,吓得脸色发白,头冒冷汗,知道这回可闯下了大祸。那汤金钊是朝庭一品大员,竟将他打入牢虏,这还了得。抚台大人惊恐之余,立即升衙发令先将那张二爷抓了起来。并让钱塘县知县速速回衙向汤大人赔礼认错。送汤大人出狱。
钱塘知县立即回到县衙。直奔狱中,向汤大人又是赔礼又是认错。简直将好话说尽,汤大人就是不肯出狱。抚台也急忙赶到钱塘县监狱,检点自己对下属管教不严。并一再声称巳将张二爷捉拿归案严加惩处,请汤大人多多包涵。但汤金钊还是不肯出狱。抚台想:此事如拖下去,自己无论如何也吃罪不起。就再三恳求,请他出狱。到这时候汤金钊才微微一笑说:“只要下列五位中的一位前来说情,我就出狱。”抚台忙问:“哪五位?”汤金钊说:“天、地、君、亲、师”抚台听了,不解其中含意,急得满头大汗。但又不敢再多问,只好告辞出来。
抚台回到衙门,连忙召集府中智囊人物商量,如何请汤大人出狱。绍兴师爷说:“请天和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世上那有天和地来说情的?请君,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事如果让皇上知道了,我们岂不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皇上不知尤可,如知道了,我们是以小犯上,不仅乌纱难保,说不定皇上一怒,后果不堪设想。请亲,汤大人的亲就是双亲,亲属亲戚,这也是办不到的。因为汤大人既然不肯出狱,亲属们知道他必有深意,谁也不会来。那么唯一可请的就是师了。就是请汤大人的先生。再说,天地君亲师,连在一起就是天、地、君都是亲师,尊师。看来汤大人回乡探亲,心里十分想念的是自已的先生。”
众人听了绍兴师爷的话,都认为说得有道理。可是到那里去找汤大人的先生呢?虽然汤大人一生读书,进学,赴考,仕途上有不少老师。但有些已经作古,有些在外做官,有些则散居各地,要一时三刻找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抚台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忙请绍兴师爷想想办法。绍兴师爷不愧见多识广。平时注益了解官场中人的出生,背景,关系,师承等。他对抚台说:”据我所知,在上虞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一位汤大人的启蒙先生,只不过他穷困潦倒,十分清苦贫寒,不知汤大人是否看得起他。”到这时候,抚台巳无路可走,只好请绍兴师爷亲自去上虞县请那先生来试一试。
过了两天。那位先生果然被师爷请来了。只见他衣衫破旧,面色蜡黄,骨瘦如柴。他对抚台说:“我虽是汤金钊的启蒙先生,但只教了他几个月。何况时间己隔了三十多年。金钊是不是还记得我,认识我也很难说。我恐怕难以请他出狱。”抚台只好一再央求:“请先生去一趟吧。”。
老先生来到钱塘县监狱。想不到汤金钊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启蒙先生。他马上立起身来,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大礼。又叫了一声“先生”。他见先生如此清寒贫苦,不禁双眼流泪说:“金钊自幼得先生启蒙开笔,传我知识,教我做人为官的道理,先生恩深如海,学生终身难忘。金钊这次回乡探亲,心里十分思念先生,想不到今日在狱中相见。前日学生来到杭州,访得张家仗势欺人,胡作非为,实令金钊气愤,一时动情,打碎张家一块玻璃,存心想给他们一点教训。”这时,抚台、绍兴师爷、钱塘县令等官员躲在隔壁的房子里听他们说话,认为事成事败在此一举,一个个心都悬在半空。听到这里,一个个吓得鼻子上冒出了冷汗。幸亏老先生并没有推波肋澜,而是劝说道:“金钊,我巳知你的心迹。但你是朝庭重臣,有多少大事要等着你去处理,监狱岂是久留之地,你听先生一句话,今日你就出狱去吧!”汤金钊听了先生的话后,又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先生”说:“学生仅遵师命。”隔壁的抚台、师爷、知县等听后大喜,立即吩咐衙役备轿,恭请汤大人出狱。
不一会儿,一顶大轿抬到了监狱门口。只见汤金钊亲自扶着老先生从监狱慢慢走了出来。当他一见到轿子,不禁怒从心头起,双眉倒竖,两眼圆睁,返身又走进了牢房。汤金钊这一举动又将在场的官员搞得莫明其妙。抚台战战竞竞的问:“汤大人,你这是为啥?”汤金钊剑眉一竖,双目炯炯放光,隔了好一会儿才说:“哼,你等连这点起码的道理也不懂。一顶轿子,你们给谁坐?有老师在,我能坐吗?你们枉读了多年诗书,枉称为孔孟传人!”还是绍兴师爷脑子转得快,忙一面认错,一面吩咐衙役:“快,快再备一顶大轿。”
两顶大轿一前一后地
2011-10-3 9:05:00
两顶大轿一前一后地放到了门口,汤金钊才同意出狱。他先扶着老先生上了轿,然后才自己上轿。两顶大轿抬至萧山老家,汤金钊吩咐家中摆酒为老师接风。席间,汤金钊感慨地说:“先生如此贫困,学生心里实在不安,今日叫金钊如何报答先生。”老先生听了连连摇手说:“你这话从何说起,你为官清廉,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了。”当谈到这次为抚台说情谢礼时,老先生说绍兴师爷要送他三百两银子,汤金钊说:“先生,你也太老实了,三百两银子对他们来说好象牛身上拔根毛,我看要他三千两也不多。”老先生说:”我再苦再穷也不要他们一个臭钱。我所以答应他们,是要见一见你这个好学生而己。”汤金钊听了老先生的话,更加敬佩自己的恩师。
没过几天,当朝军机大臣回乡探亲,被抓入狱,尊敞先生,不忘师恩,牢记师训的故事传遍了杭州城。直到现在这个故事还被人们作为尊师的典范在传颂。
听完了父亲的故事,一个个都说汤金钊做到如此大官还不忘自己的启蒙先生,不愧为尊师的典范。过去的人尚能尊师重教,可现在的人却有不少人看不起教师,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父亲讲完了故事时间巳经又早。他们又扯到了我工作所在的公社。我那在县机关工作的族侄说:“听说公社所在地就设在姚庄和另一个大队交界处。这个姚庄,是不是曾发生出名的姚庄战斗的姚庄?”我说:“是的。正是这个姚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