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谈题材的“选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大概我们总见过三十年前的照相罢。那些照相中的“主角”自然是被“照”的人。现在我们通行的个人照相大都是一个人站在那里或坐在那里,他背后倘使是雪白一片,那么“照”的时候一定用白布幔做“背景”,倘使是黑的,那么是黑布幔的“背景”;也有用折纹极显明的深色的布幔的,那么“照”出来时就象站在或坐在什么“幔”前面了。

但是三十年前的人身照相却不作兴这么简单地只照了一个人。“人”虽是主角,可需要陪衬。他背后的那幅“背景”

一定是画着园林楼阁,而且大多数画得有一个洞门;被“照”的人通常是坐的,他的坐位通常是靠近那“背景”上的月洞门;他的椅子旁边大概有一个茶几,茶几上摆着茶碗,水烟袋,自鸣钟,帽筒,——更讲究的,还有一套线装书。三十年前,人们觉得非如此便不成其为一帧“造像”。

我并不赞成这样“公式主义”的“布景”,但是我以为倘使“照”一个人而要把这个人的生活环境、身分连带“照”出来,那么,在被“照”的人身边加些什么配搭的物件,就是一种“方法”。在这意义上说来,三十年前的人身“照相”就不象我们现在那样目的只在留一个面相了,三十年前的人身照相除给人看了面相外,还企图给人看这人的“个性”。

不过这种企图一被“公式主义”所限制,结果就适得其反了。大概中国最早“照照”个人相片的,不外是达官贵人绅鏏E巨商之流罢,大概是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选定了要有怎样的“布景”罢,——从他们这些选定中,自然也透露了他们的思想意识的,然而后来营业性质的照相馆却将这样的选定施之于人人,不问是阿猫阿狗都叫在这套“选定”前留下“面影”,那结果就只有可笑而已(这也是我的推想,以为当时照相馆那一套公式主义的茶碗,水烟袋,帽筒,自鸣钟之类,是从他们最早的主顾——达官贵人绅鏏E巨商那边学来的)。在这里,我们就看见“公式主义”破坏了原来的颇有艺术意味的“企图”,——给人看了面相以外,还给人看“个性”。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