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20 10:46:43
No.4亚洲四小龙
东亚的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在20世纪60—80年代的快速经济发展曾经引起过全球后发国家的一片惊羡和赞叹,发达国家和经济学界也对它们的经济腾飞予以肯定和赞誉,并以NIEs(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新兴工业体)来命名它们,中国人则喜欢称它们为亚洲四小龙。
中国宣布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后,官方曾经专门组织力量研究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历程和发展模式,上个世纪的官方宣传部门和理论界发表过很多研究心得和观察报告,可以说四小龙模式对中国改革开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颇为重要,至今我们也还能依稀看到不少影子。
四小龙60—80年代经济腾飞的秘诀是什么?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当年中国理论界得出的这个主要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对一些细节和这种战略本身的认识客观讲是粗糙并存在若干误区的。
日期:2010-08-20 10:48:14
所谓“出口导向战略”是与“进口替代战略”思路相反但并不对立的一种发展模式,所以又名“出口替代战略”。它的核心思路是后发国家动用和采纳各种鼓励出口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积累赢余和外汇,进而带动国内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选定“出口导向战略”就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甚至是依附性)显著增强,从而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所以这种模式注定是种权宜之计,当经济体跨越某个发展阶段后必然要淡化“出口导向战略”的影响,寻求更均衡的“多元、自主与竞争”模式。事实上四小龙后来的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规律。
日期:2010-08-20 11:01:25
研究四小龙经济腾飞的资料很多,哥这里不浪费时间去八卦那些细节,我们主要将视角放到几个关键点上。
1)四小龙都是幅员有限、自然资源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地理位置都相对优越,海运非常方便。新加坡背靠东南亚,香港则是那个年代大家心照不宣的“红色中国”的隐性窗口和转口港。
2)四小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特殊且紧密,国民或居民都既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又沐浴西方现代文明的浸润,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又强调集体主义的显著心理特征。这些是成功的基本条件,当年拿掉其中的任何关键项,发展的效果将打折扣。
3)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跨越恢复重建后,经济高速发展并保持繁荣景气。人力成本上升、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让西方国家普遍将精力转向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产业,需要淘汰或转移的劳动密集工业正好为四小龙所承接。
4)这一时期四小龙的骨干出口工业都是加工业,以服装、轻纺、玩具和小家电装配为主,因本土与西方显著的劳动力工资差和商品价格差可以从对外贸易中获利并实现积累。
5)政府都积极参与、部署和干预,采用的典型手段是设立出口加工区,本币持续小幅贬值,降低关税、出口补贴,提高利率、吸引外资。对外贸易的主体是民间企业,注重学习、消化西方成熟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技巧,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6)发展成果是国民经济结构由劣转良,70年代末期台湾的农业比重下降到12%水平、工业比重上升到超过40%,韩国的农业则降到20%以下、工业上升到30%以上,香港和新加坡同期成功从消费型港口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工业城市。出口呈爆炸式膨胀发展,常年的贸易顺差和充沛的外汇储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提高奠定了基础。
对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规模的膨胀,四小龙的社会劳动产出率大幅提高,生产技术迅速进步,国民收入稳定增长,非农就业水平迅速上升(80年代四小龙的社会失业率都降低到5%以下,近乎完全就业),财富分配相对均衡因而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带动消费繁荣,同时台湾和韩国不存在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香港和新加坡就更不用说)。
日期:2010-08-20 11:03:20
大量的特征表明,这段时期四小龙确实是在实现真正的工业化,虽然暂时还是初级的。同时整个社会的进步也相当明显,教育、行政、司法体系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在向西方模式坚决靠拢,政治体制也有很大的改观。
四小龙在很多方面的表现和中国目前的情况很不相同,虽然中国在外向经济发展模式上明显借鉴和抄袭了他们的很多做法。相当多的中国研究人员将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与所谓的“威权政治”、“儒家传统”和“出口至上”挂钩是糊涂又可笑的。
更关键的问题是需要思考80年代以后四小龙都干可些什么?是怎么演变成今天令人羡慕的自由富庶的经济体?
日期:2010-08-20 11:05:46
韩国始终重视发展重化工业,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机械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后期又积极部署旅游、文化等新兴无烟工业的发展;政治上则从军政府转型为现代民主国家。中间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顽强的韩国人依然冲突难关,今天成为被全世界尊重、具有相当影响力且经济上自主性很强、拥有自己的技术体系和国际品牌的新兴经济强国。
台湾则以电子、信息、机电设备为骨干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目前台湾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已经突破60%,而且这些显著成就是在台湾资本大量输血中国大陆的背景下取得的。台湾不仅经济上顺利实现了产业升级,政治制度上的成绩中国人也都了解,总体来看主要的缺陷在于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够强,出口依赖度虽然逐渐下降但依然停留在危险的高位区。台湾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水平很高,但是贸易创造价值的成分明显大于技术创造价值的比例(相当比例来自与落后的中国大陆的经贸合作),这是需要台湾经济注意和改进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