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胜需要270张选举人票,布什拿到了246张,高尔拿到255张,剩下的谁拿去了?谁也没拿去,是因为太接近,还不知道归谁。有三个州还不分胜负,佛罗里达25张,俄勒冈7张,新墨西哥5张。新墨西哥和俄勒冈加起来12张,高尔和布什谁拿走也到不了270票。佛罗里达的25张,谁拿走了都够270张。因此新墨西哥和俄勒冈再怎么接近也没人关心,大家都盯着佛罗里达。
太接近了只能等统计结束。佛罗里达在东部,是最早结束投票的时区,昨天晚上8点,一向偏向民主党的媒体就宣布高尔拿下佛罗里达,到了10点,又改口说待定。早上两点半,85%的选票统计完了,布什领先10万票,媒体再次改口说布什拿下佛罗里达,因此成为下一位总统。
输了就输了吧,有教养的高尔拿起电话打给布什:祝贺你当选。布什也客气地夸奖了高尔几句,我很尊敬你这样的对手等等。
高尔放下电话,打算对支持者发表告别讲话。突然出现新情况,4点半,全部选票统计完毕,布什只领先2000票。2000票?高尔拿出计算器算了起来,佛罗里达一共有将近6百万人投票,连千分之一的差距都没有,就是搬六百万块砖也能摔碎几万块,更不要说计算选票了。
高尔再次拿起电话再找小布什:布什先生,对不起,我收回刚才说的话。
正在欢庆胜利的布什没听明白,高尔这是什么意思?你刚才说了那么多话,是收回哪一句呀?你又不承认失败了?你承认不承认也是我赢了。
高尔实在懒得和说话不利落的布什罗嗦,大喊一声:你弟弟不能决定一切。然后把电话狠狠挂了。
日期:20090829 18:59:23
我弟弟?小布什拿着电话开始犯糊涂,我有仨弟弟,他指的是哪一个呀?过了一会想明白了,原来他说的是杰布呀,噢,因为杰布是佛罗里达州长,我赢了佛罗里达就不合理了?
布什对着电话大骂:你没弟弟找你爸妈去呀,不能这么赖皮呀。美国选举法律哪一条规定总统候选人的直系亲属不能当州长了?再说你在政坛上混了20多年了,难道不知道我国的政治游戏规则不断完善,现在的州长别说操纵选举了,连过问一下都可能下台。见过不认输的,没见过你这样胡搅蛮缠的。
不管他怎么骂,高尔根本听不见,正召集人马商量怎么抗争那。11月9日,布什还领先1874票,等67个县市中的66个统计结束后,布什只领先327票,已经超过了自动重新计票的限度了。
高尔当然要求重新计算选票,按理说佛罗里达的所有选票都应该重新计算,但高尔说计算将近6百万张选票太麻烦了,我只要求重新计算四个县的,也用不着重新计算这四个县所有的选票,就计算那些计票机无法识别的选票,这样就达到每张选票都被统计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这四个县是民主党为主的县,那些作废的选票应该大部分归高尔。这四个县选举机构由民主党控制,11月11日开始手工点票。布什赶紧上联邦法庭告状,要求阻止手工点票,被法庭拒绝了。
高尔很得意,这步棋走对了。
其实,这一步棋很可能导致他丢掉了总统。因为这步棋私心太重,故而把柄太多,即便成功地翻盘,布什也可以据理力争。你在你的地盘数废票,我也可以到我的地盘数废票。
布什的领先程度使得佛罗里达重新计票合法化,高尔应该要求全州统一重新计票,这个策略上的错误导致重新计票从一开始就留下了法律漏洞。
双方竞选阵营各自找了一位前国务卿主抓此事。既然民主党利用把持的县级选举权力开始重新点票了,共和党也不客气了。布什州长不便出马,女州务卿哈瑞斯是共和党人,她依照州选举法要求各县于11月14日之前上交选举结果,而且手工计票不算。几个县的选举委员会当即上诉法庭,要求延期。因为手工计票很耗时,拿起票来得好几个人看,两党的监察还得同意,一旦有异议就没完没了,到14日统计不了几张。佛罗里达最高法院裁决:11月26日是手工计票的截至日期。
这两礼拜美国人不知道下届总统是谁,等呀等,真把人等出毛病了。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切尼22日心脏病发作了。
11月26日,最后期限到了。哈瑞斯宣布,布什以537票赢了佛罗里达州。
高尔当然不认输,双方大打法律战,一百多万张选票从佛罗里达各地由丨警丨察押送到首府。12月8日,民主党人占多数的佛罗里达最高法院以4:3裁决重新手工计算选票。次日,最高法院下令停止计票,12月12日,最高法院以5比4裁决终止重新计票,选举结果以现有统计为主。12月13日,高尔再次打电话向布什认输,并开玩笑地向他保证,这次绝对不会打电话再反悔了。
在1876年大选以来最有争议的一次大选就这样结束了,也是唯一一次靠最高法院裁决而有了最终结果的大选。
2001年1月6日,国会宣读选举人票,作为参议院议长,即将卸任的副总统高尔宣布布什获胜,一位本应该投给布什的华府选举人弃权,以抗议华府没有国会议员,最后布什以271比266获胜。
日期:20090905 19:31:22
2000年的选举结果,在很多美国人和外国人眼中,是一次选举舞弊。理由之一是不合理,因为高尔得的选票比布什多,多了多少哪?多了0.5%。105405100名选民投了票,高尔多得了543895张选票。
但是,美国并不是采取简单多数,而是采取半数以上选举人票的规则,因此很多人呼吁应该改革两级选举制度,改由选民多数决定胜负。然而,选民多数是不是需要规定必须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否则很可能出现半打候选人,最后选出个得票率最高的。美国地方选举就是这样,比如高尔参加的第一次竞选,他的得票率是32%,当选为国会议员,因为其他人得票率还不如他。这样只获得30%的投票的选民支持的候选人就代表大多数了吗?2000年大选,高尔和布什都没有获得50%的选票,如果有半数以上当选的规定,就得重新选举,这样很可能一直选下去,造成政坛非常不稳定。
2000年这么一折腾,美国很多人意识到选举院的问题,掀起了一股要求改革选举制度的浪潮。但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在过去200年内,国会已经处理过700多起改革或者选举院的提案,是宪法中被涉及最多的一个条款。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大力推动直选,提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但在参议院流产。
要求取消选举院的人们认为这是一个过时的制度,使总统选举成为现在唯一不是直接民选的民主选举。当年建立选举院的国父们是基于没有政党这个先决条件的,有了政党之后,选举院和设立它的初衷相差甚远。
历史上一共有四次大选,获得多数选票的获选人落选,分别是1824、1876、1888和2000年大选。而且在选情接近的情况下,只要在个别州多拿很小很小比例的选票,就能够获胜,2000年大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1976年大选,福特如果在俄亥俄州多拿5600张选票,加上在夏威夷州多拿3700张选票,他就能赢得大选,也就是说,和2000年大选佛罗里达决定胜负一样,1976年是由夏威夷和俄亥俄两州决定胜负,造成极少数地区决定整体胜负。
对两级选举制度另外一个主要的指责是这个制度影响选民的投票激情,在政党政治中,大多数州都已经定型。比如2008年大选之前,维吉尼亚是共和党的天下,马里兰和华盛顿是民主党的天下,历届大选都是如此。这样一来维吉尼亚的民主党人、马里兰和华盛顿的共和党人投票的积极性很低,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投了也不会改变结果。两级选举制是在州一级全或无,胜者拿走该州全部选举人票,输者一张没有。2008年大选,因为维州北部民主党势力撅起,很多维州民主党人才积极投票,导致奥巴马赢了维州,而马州和华府的共和党人还是没有积极性。各州的选举人票多少是和人口统计有关,而不是和有多少选民投票有关,这种制度影响了很多选民的投票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