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线作战的刘秀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但他知道此时自己羽翼尚不够丰满,只有对自己进行竞底,才能保留复仇的力量。他以异乎寻常的忍耐力冒险赶回宛城,极其诚恳地向刘玄谢罪,同时不为刘縯服丧,不提昆阳大捷的战功,不和刘縯的旧部来往,表面上饮食谈笑完全没有改变。
他的竞底策略终于骗过刘玄,免除杀身之祸。
刘玄到底不算竞底高手,他所执行的就是“半吊子”竞底战术,他没有将对手斩草除根,反而贪图刘秀的作战能力,奢望他能为自己的政权扫平天下。
杀人兄弟,却指望别人为自己打天下,世上也有如此财迷心窍的帝王。但竞底战略表明: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竞底。正是刘玄的这种心理,为刘秀的竞底提供了可能。不久,刘秀通过刘玄身旁的亲信做工作,获得前往河北主持工作的机会。
刘秀在河北全力竞底,废除王莽的苛政,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创建了独立势力。在站稳脚跟后,他马上开始统一天下,三年后建立了东汉政权。
纵观刘秀取得政权的过程,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固然很重要,但他在关键时刻能忍人所不能忍,把痛心、悲愤深藏在心底,敢冒人所不能冒的风险,去见明知存心害他的刘玄,这样的竞底功夫也是常人所不能拥有的。
刘秀当上董事长后,家族企业暂时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中国人对历史的总结,有二句名言:一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二是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我们在后面将提到“竞底空间”这个概念,大乱之后为什么会有大治呢?关键的因素不是董事长的英明,而是在大乱之后,中国社会的人口大量死亡,土地大量抛荒,因此幸存的农民人均拥有的耕地大大增加,人均粮食拥有量也同样增加,这样,中国社会离”人相食”的底线就有最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为社会的运行提供了竞底空间;接下来各路豪强、官僚开始用国家政策、私有权力,巧取豪夺地对土地进行兼并,而人口也快速增加,中国社会这个巨大的竞底组织,就或快或慢地向底线下滑,随着竞底空间的越来越狭窄,社会矛盾逐渐积累、暴露出来,然后就是大乱。
东汉家族企业凭着刘秀开拓出来的竞底空间,勉强混过了一百多年。到了汉灵帝手里,朝政基本上掌握在宦官手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宦官们对反对派采取了残酷的竞底,以致酿成将近二十年的党锢之祸,终于到了“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的阶段,上至皇帝,下至宦官、公卿大臣,都变成搜刮百姓、聚敛财富的竞底高手。
汉灵帝为了家族企业的运转,开创了一个新的竞底空间,即卖官鬻爵,如县令级官员四百万钱。
官员花了大价钱买到位置后,一上任便如狼似虎地搜刮,巧立名目,丝毫不肯放松。而百姓则被迫寒不敢衣,饥不敢食,贱价卖出自己仅有的粮食、儿女,让新官一到就能得钱,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反过来,官员一看有钱,官位的价钱越发高涨,盘剥愈加残酷。
竞底造成的是一个单向的社会,它不像民主社会一样,拥有内在制衡力量,弓弦越绷越紧,最后只得断掉;担子越压越重,最后只有垮掉;底线越逼越近,最后只有穿掉。
接着,毫无例外地发生了底线状态必然发生的事:黄巾大起义。
黄巾大起义声势极为浩大,但其领导人张角并非竞底高手,他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有效的竞底组织,而是各自为战,曾经一度发展到百万之众。这次空前的大动荡,将东汉推入纷争四起的三国时代。
整个三国时代犹如战国时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竞底高手,和多姿多彩的竞底经典故事: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前者把后者的度量打到底线,从而智取他的性命;如邓艾不畏千难万险,偷越阴平小道,最终灭亡蜀国;如司马懿伪装老迈多病,骗过曹爽;如曹丕逼自己的弟弟曹植七步成诗,否则杀头……
民国时期,四川人李宗吾写了一本《厚黑学》,称曹操是黑的典型,刘备是厚的典型,而孙权则半黑半厚,兼黑兼厚,最终他们三人才得以从群雄中胜出,导致三足鼎立的局面。李宗吾的《厚黑学》在中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在第三章分析《厚黑学》的竞底本质。
在此,我们也以典型事例,说明这三位高手的竞底功夫。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人才最多,他是怎么样利用竞底战术,罗致使用这些人才的呢?我们看一段曹操与张绣的故事。
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率众投降,曹操贪恋张绣叔叔遗孀的美貌,将她据为己有。张绣因此怀恨曹操,曹操听说张秀不满,立刻准备竞底,要秘密杀掉张绣,结果计划泄露,反被张绣偷袭,长子曹昂、心腹大将典韦一同被杀。
198年,曹操再次征讨张绣,双方互有胜败。
199年,张绣向曹操投降,曹操牵着他的手一起参加宴会,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接下来的几年,张绣跟着曹操作战有功,屡次得到升迁封赏,最终死于征战途中,儿子继承他的爵位。
难道曹操对自己的事业接班人和心腹大将被杀无动于衷吗?当然不是。但曹操知道,杀张绣会使天下英雄心寒,因此忍住自己的仇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而张绣正是看到曹操的这条底线,才敢重新投降曹操,不担心被杀。
刘备也是个竞底高手,他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东奔西走,惶惶如丧家之犬,没有打下家族企业的基础。他终于在诸葛亮的帮助之下,建立了蜀国,但他的儿子刘禅像任何竞底组织的第二代接班人一样性格软弱,尤其才疏学浅。
为了维持自己的家族企业能继续运转,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使用了前所未有的竞底战略:
“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
在中国家族企业史上,从没有一个董事长肯将皇位让给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弱智、变态,刘备超乎寻常地把自己打到底线,让诸葛亮实在诚惶诚恐,他哭拜在地、叩头出血,表示自己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国后来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刘备的这次竞底收到了最佳效果:刘禅总算把皇位今坐到了蜀国灭亡的那一天。
孙权的家族企业来自他的父兄,按理他不是竞底高手,但实际上,东吴在孙策、孙坚手里仅仅是草创,正是孙权的竞底功夫,奠定了东吴稳定的基础。
因篇幅限制,我们只举彝陵之战为例。当时,刘备兴大兵伐吴,连连斩将夺关,吴国岌岌可危,而此时孙权无大将可用,在谋臣的力荐下,他以书生陆逊为全权统帅,并嘱咐他“城以内,孤组织;城以外,将军治之。”
我们可以想见,孙权作此决策承担着巨大的风险。陆逊是否有能力,是否忠心,军中诸将是否能听陆逊调遣,这每一个问题都关系着吴国的命运。当然,孙权的全族身家性命也为系于此。但孙权终于忍住了。
三国后期,众多竞底高手相继故去,司马懿因为长得“鹰视狼顾”,一直受到多疑的曹操猜忌,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手下无人可用,才逐渐受到重用。
但事实证明,曹操的顾虑是正确的。
司马懿是个竞底高手,尽管诸葛亮多谋善辩,妙计层出不穷,但对司马也毫无办法。两人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依仗本军粮草充裕,利在持久,于是坚守不出,想把诸葛亮打到粮草不济的底线。而诸葛亮派人隆重送了一套女人的服装,想把司马懿打到自尊心的底线,怒而出战。
但司马懿虽心中大为恼羞成怒,表面上却坦然接受了服装,并仔细询问来使诸葛亮的寝食情况,当他知道诸葛亮“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知道自己的对手已接近底线,命不久矣,越发坚守不出,活活将多谋善断的诸葛亮拖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不可谓不多智,但在善于竞底的对手面前,他也不得不认输,可见竞底的厉害。
诸葛亮也是竞底高手,否则他在三国的乱世中,绝无可能存活并煊赫一时。象董卓、袁术、袁绍那样的低级竞底者,就很快在早期被大浪淘沙掉了。
诸葛亮在担任刘禅董事长的教练后,觉察到后者有亲“近小人、远贤人”的昏君品质,立刻对他进行竞底。
他的策略是:打着恢复大汉天下的响亮旗号,让实力远远不如魏国的蜀国,不间断地对魏发动进攻,迫使蜀国一直处于对外战争的底线状态。然后以此为借口,独揽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另一方面,他对蜀国的文武精英竞底,对他们或者废黜(如李严),或者找借口诛杀(如魏延),使得刘备时期人才济济的蜀国,变成“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终于在三国之中成为最先被征服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