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中原战火不绝,辽东就成为中原,尤其是河北士人和百姓的避祸之地。公孙度对这些避难者采取了包容和欢迎的态度——士人为辽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流亡百姓则为辽东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投奔辽东的士人中,比较有名的要数管宁和太史慈。管宁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他的到来,让公孙度欣喜异常——对公孙度来说,能够招揽到管宁这样的贤才,不但能够充实自己的幕僚队伍,还能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投奔。
然而,贤才配英主,明主与人才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豪强想要招揽能够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士人们也在挑选能够一展所学的明主。治理一方,公孙度是称职的;但是比起要论明主、雄主,公孙度还差得很远,他顶多就是个小打小闹的地方军阀。换句话说,士子们的首选,往往是袁绍那样的高门名士和曹操那样的潜力股,留给公孙度的,往往只是一些以避世著书立说为目的的文人士子。管宁正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却无法在乱世中干出一番事业的大才。因此,尽管敞开了怀抱,但辽东所能招揽留下的人才并不多,太史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操之所以能够荡平北方成就霸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麾下人才济济,而且懂得如何用人。人才的数量、优劣、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股势力的走势,从这一点上看,公孙氏割据辽东50年未有太大作为,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