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4-25 21:44:42
他宁愿选择在自己的国度里痛苦到死,也不愿意跑到别人的地盘上逍遥升天。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指出,那就是屈原的自恋有毒。抛出这个观点,我就已经做好了被炮轰的准备。我们作一个还算靠谱的比喻,屈原就象希腊神话中那位爱上自己水中倒影的厄洛斯王子。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讲,屈原的自恋是将内在的痛苦投射出去,然后咀嚼并审视它。似乎可以这样说,屈原不是在发泄痛苦,简直是在顾影自怜、欣赏痛苦。痛苦已成为屈原精神生活中的奢侈品,就如同那些经常唉声叹气,把滔滔不绝地向人诉说烦恼当成享受的人一样。心理学家一致指出,这是一种精神传染病;越敏感,越易患。不幸的是,封建社会里具有文人气质的官员多属敏感者。他们宁愿把直面、改革现实的冲突转化为内心的现象,自我消化,自我陶醉,也不愿(或不屑)参予对丑恶势力的直接交锋。从这一点说,屈原的痛苦是因为他无法排遣内心的毒,他宁愿喝下那个时代为他藏好的毒。
——士大夫的权色之恋
过去的官员大多从士大夫堆里选拔出来。既然是士大夫,那就要怀揣着文人的情怀,除了屈原式的家国大情怀,更多的则来自于个人的权色小情怀。
对于传统中国士大夫来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时刻。或者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是婚姻和做官,二者构成了传统中国人“成家立业”的人生理想。说到做官,那就要说到科举制度。宋朝是我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成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文人对着高天厚土放出的狠话。就连宋真宗赵恒都在自己的诗中表达了这层意思:“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诗力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处世哲学,告诫人们为了一朝登第,何必急着讨老婆呢!连皇帝都这么认为,对于士大夫们的痴迷就可想而知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