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预感、算命之事,一直为儒家所不取。所以朱熹的版本就少了些诡异,多了些实利。嘿嘿。朱熹的版本是这样的:古公并不是什么算命不算命的事,而是看到了殷商的种种迹象,知道殷商将要完了。于是就有了取而代之之意。于是找老大太伯说了自己之意。(呵呵,这个古公没多大地方就想作曹操?)。不过老大不愿意去完成这个计划,老二也不愿意。老三季历和老三的儿子昌却有跃跃欲试的进取之心。因为这个,古公也就起了传于幼子之心。后面的事也没啥区别了。可是,这样古公和文王的形象实在太差了。整个都是阴谋了,不过也许更接近事实一些。
这些也都算是一种解释吧,事情太久远了,我们手中的材料也太少了,都是猜测而己。同时还有个问题,也就是当年的世系和君位的传承。也真未必就是绝对的嫡长制。嫡长子的承继制度,也许要到周公旦以后才算严格,商代就有许多兄终弟及的事。文王自己也是一样,不传位于孙,而传次子,严格算也是兄终弟及。何况在一些民族的早期。兄终弟及和幼子承位都是普遍的事,也许这件事本身也不是什么礼让的事。
再说,就算这件事是礼让。也未必就高尚到哪里去。韩非在他那个名篇中说了这样一段话,非常精彩。原文是这样的:“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