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25 06:35:57
【连载403】15.39有教无类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思考与随想】
这句话还有必要解读吗?任何华丽的词藻在事实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许多解读者都喜欢在夫子的话下加上许多无谓的定语,指出孔夫子的教育精神是不分种族、阶级、地域、贫富、贤愚……。是的,这些或许都有意义,但是也没有必要,定语的增加除了限制原文的外延以外又有什么用呢?即便再增加一万个“不分”,也未必就能尽近于原意。增加多少定语,说的也不过是两个字“人类”罢了。
在儒家的传统中,对于教育、教化的重视是无以复加的。一个“教”字,承载了儒家全部的希望和梦想。只有“教”才有未来,如果离开了“教”也就什么也没有了。不论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还是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莫不对这个“教”字寄予厚望。这也许是儒家和其他诸子最大的分别了。性善论者认为只有“教”才能巩固“善”,性恶论者认为只有“教”才能摒弃“恶”,才能导人向善。虽说在起点上有别,但是在中间的过程却是一致的。宋儒如朱熹之类大抵是倾向于性善论的,所以他对于此章的解读就明显的反映出了这一方面的倾向。他的解读就是这样的“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之学是明清以降的科举的标准答案,影响深远。性善论也因之成了近世儒家的主流意识,在启蒙读物的《三字经》里面传达的也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呵呵,倒是很好的诠释了朱熹的理念,但是人性真的如此吗?也许未必,孔夫子只是说了“性相近、习相远”而已,至于其他的孔子没说,孔子是如何认为的俺们不知道,但是从我个人的理解上,人性绝对不是如此简单。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