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发现的古印度哈拉帕文化证明印度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三千年纪就孕育出比较成熟的文明,这一文明在公元前2300年—前1700年,更是发展成相当发达的城市、商业、农耕混合文明,与两河流域的古文明有着比较密切的商业、文化交往。在最经典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古城遗址中,发掘出楼房、给排水陶管、浴室、路灯柱等相当令人惊诧的高级文明遗留残存物,城市显然还经过精心规划。
公元前二千纪中叶,来源于伊朗高原的雅利安印欧语系游牧群落,凭借他们勇武好战的习性、轻便的马拉战车和锐利的青铜武器,成群结队从西方涌入印度河流域,摧毁城市、农庄,大量杀戮他们称之为“达萨”或“达休”的土著居民。新来的白种人征服者们自称雅利安人(源于梵语arya,高贵者之意),黑皮肤的土著则向南方、东方节节撤退或者被征服、捕获为奴隶。哈拉帕土著的遗民们绝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就是现代印度南方分布较多的达罗毗荼人。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古代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吠陀,知识的意思)。印度古老典籍《梨俱吠陀》记载有雅利安人攻城略地、逐渐转化为农耕民族的不少记录,而且同样根据这部古老著作的描述,至晚在早期吠陀时代晚期(公元前九世纪),就出现了婆罗门、罗阇尼亚(rajamya,贵族之意;罗阇、raja,原意为军事首领,后来演化为王的称呼)、吠舍、首陀罗的社会等级区别传说,但是否固化成种姓制度暂时无法判定。而进入后期吠陀时代晚期,随着四瓦尔那等级及制度正式形成,印度的种姓制度彻底确立,婆罗门教也体系基本完整成熟,“梵我一致”、“造业轮回”说和重视祭祀成为该教显著特征。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出现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三经,以及大量解释吠陀的文献,包括“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颇类似汉儒注释儒经所写的大量谶纬、章句之书。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