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丞相在批评小刘,看来已经看出小刘不成器,平时表现无大志,对未来有担忧。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看出来了吧,诸葛亮还在世,宫里的太监已经对刘傻产生了不良影响;太监干了缺德事,小刘还包庇护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不是在提醒和告戒,是在严厉地批评刘禅和宦官的亲密关系!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知道蜀国空间小、力量弱,闭关自保尚可,规复河山甚难。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之遗诏。”前面强调了各官员的责任,重心还是提醒刘傻不要稀里糊涂混日子,影响国家大计。
从这到充满肺腑之言的《出师表》可以看出,冷静理性的诸葛亮已经预感到国家的前途不看好。国土狭小、人才没有对手多,君主脑子缺弦,益州土著士兵战斗素质不理想,换谁都头疼!诸葛亮之所以在世时积极组织北伐,个人看法主要就是担心他死了后这个国家恐怕很快要倾覆,所以明知山有虎也必须知难而上。如果在自己手中能多给蜀国捞些本钱,比如拿下关西(关陇、西凉),情况好些,后人也许能多些变化。
日期:2009-10-12 14:56:14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北伐大军从汉中出发,扬言要从褒斜谷道出秦岭攻占陕西眉县,老将赵云奉命率偏师北上占据箕谷(褒斜谷道中间某处,今天具体位置不详,应接近秦岭北口),迷惑魏将曹真统帅的关中集团军;诸葛亮暗中亲帅主力西北出祁山(甘肃礼县)。蜀魏之间自曹操与刘备最后一次交手后多年未发生大规模战事,诸葛亮突然声东击西杀出秦岭,占据咽喉、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惊慌之下都叛魏降蜀。这种形势下关中自然人心惶惶,魏明帝被迫移驾西京长安城鼓舞士气、稳定人心。名将张郃统帅反击魏军向西挺进,诸葛亮派遣马谡率主力为前军在街亭防御(军中诸将均推荐宿将魏延或吴懿,街亭在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马谡指挥失当,蜀军主力被张郃击破,无奈下诸葛亮撤回根据地汉中。赵云所部本为疑兵,兵力少、战斗力有限,与曹真军交战失利,赵云亲自断后、烧毁栈道,引败军撤回汉中。蜀军首次北伐,战略上出其不意,兵不血刃占领陇右三郡,敌国人心惊悚;如果能立住阵脚,先图河西、再谋关中,蜀汉情势将很大改善;但最终街亭一败、损失惨重,全军锐气大挫,寸土未得,收服姜维和迁徙千余户西县百姓的微薄收获显然得不偿失。
是年冬诸葛亮再出散关(宝鸡南秦岭著名古关隘),围攻陈仓(今宝鸡),魏国关中总督曹真据坚城力守,蜀军攻不下城池、后勤粮草又无保证,只能撤军。追击撤退蜀军的魏骑将王双被蜀军阵斩。
次年,诸葛丞相遣部将攻击汉中西侧羌人、氐人盘踞的武都、阴平二郡,自将大军拦截逼退魏雍州刺史郭淮前来收复的军队,成功占领二郡。
建兴八年秋魏军大举反击,司马懿、张郃、曹真名将尽出,三路进攻试图占领诸葛亮的前进基地汉中。蜀军在诸葛亮指挥下处于防守态势,因大雨连月、道路艰难,进攻的魏军主动撤退。
同年诸葛亮使大将魏延、吴懿西入羌中,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一战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部。
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再出祁山,但陇上魏国郡县不再像第一次那么惊恐,各自组织有效防御。秦岭山路险狭、蜀国运输牲畜数量有限,武侯特意发明制造木牛帮助后勤部队提高效率,同时命士兵抢收了田野里的青苗;但战事旷日持久、兵粮不继,再次无功而返。二出祁山的主要收获是射杀魏军名将张郃。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蜀国北伐大军在诸葛亮统帅下顺利杀出褒斜谷道北口(陕西眉县西南秦岭山口),占领武功五丈原(歧山南),魏军主帅司马懿率领大军在渭河南岸设防。这次诸葛亮本有长远打算,分派兵士屯田于渭水北岸,准备长期作战,西取陇右河西,东窥关中长安;奈何天不假英年,诸葛亮病逝军中,时年54岁。蜀军诸将根据丞相生前安排撤军,只有大将魏延力主继续北伐(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撤退途中、内讧的蜀军在长史杨仪指挥下杀大将魏延、自毁干城。
日期:2009-10-12 16:35:12
诸葛亮六次主动进攻,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有可能取得阶段性胜利战果。
第一次各方面精心准备,将士士气高昂,战略上出其不意,成功切断对手联络,孤立陇右曹魏集团。初战效果非常理想,三郡雌伏、关中大震;如果主力能击退魏军反击或者至少阻挡一年半载,凉州诸郡很可能被蜀汉拿下。凉州出产良马、战士、粮食等重要战争资源,西向可以和西域开展贸易,北方可以联络鲜卑侧翼牵制魏国,南部可以收羌氐之众。以诸葛之才,经营若干年再伺机进取关中,将雍、梁、凉、益四州连成一片,如果再能控扼潼关天险、沿黄河对峙;不敢说必取天下,但蜀汉的整个情势将完全不同。这就是诸葛孔明深思熟虑后的核心战略,也是当时唯一符合逻辑的思路。所以孔明不遗余力地多次北征,始终固执于这个想法。
大将魏延有胆气豪情,多次请求单独率领一军作战,与丞相会师潼关;其中一次建议以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夏侯懋为关中总督时)。但是个人意见以为魏延轻视了魏国的力量、判断不成立。关中是曹魏心腹之地,丢失关西不仅是双方势力此消彼长,而且洛阳将直接暴露在敌军攻击范围之下,一旦函谷有失,中原势将崩溃。曹魏人才济济,不可能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曹魏不仅以长安为核心部署了强大的关中机动军团,而且两国以汉中为焦点对峙,魏军前哨在茫茫秦岭中力量也不弱,几条艰险的古栈道关隘应有驻军把守,非重兵不足以突破。即便魏延能够顺利占领长安,控制不了东边的潼关和风凌渡,魏军重兵反击何以立足?诸葛亮断祁山,收陇右的战略是正确的,也是唯一可行的。
可惜孔明一出祁山用人失误,街亭失守功败垂成。诸葛亮泪斩马谡和事后的深刻反省自责都是非常真切的。
日期:2009-10-12 19:43:11
蜀汉最后一次出兵,丞相孔明总结了以前的教训,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如果能够以五丈原为前进基地成功拦截魏军西进兵团(实际上蜀军已经做到了,两军相持三月之久,蜀军还有余力分兵屯田),凉州诸郡虽然比以前难打,但派遣大将智士(如魏延、姜维、蒋琬)长期蚕食扫荡未必拿不下来。可惜诸葛亮积年操劳、寿数已终,而且判断麾下将士非魏人之敌,自己死后蜀汉宜凭险自保(这个绝对有条件,虽然不利因素有后主昏庸、人才凋零、蜀兵不耐战;但焚烧栈道、守关拒敌,拖个几十年没问题),留下遗策安排退兵。这时候蜀汉诸将只有魏延有斗志有勇气,不知他是否了解诸葛亮的全盘战略;但他和杨仪多年关系紧张,双方同时上表奏称对方谋反,人际关系不佳的魏延最终丧命,还被扣上叛逆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