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古老的泡沫是英国的“南海泡沫”,就是这场泡沫把牛顿也套牢了。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是英国的一家特许贸易公司。一听这名字,就让人感觉它跟政府的关系不错,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它给英国国会的议员支付了大量贿赂。于是,英国人跟现在中国人的思维一样,认为跟着政府的企业就有“肉”吃,于是,南海公司股价一路上涨。并且,南海公司的董事是制造“新闻”的好手。他们不断给媒体透露各种各样的消息,而这些消息几乎全部都对南海公司极为有利,比如他们又发现金矿了、又拿到港口的经营权了等,当然,这些消息的真实性相当于我们当年“浮夸风”时“亩产万斤”的报告。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每股120英镑开始,最高峰时达到950英镑。乐极生悲,南海公司的董事和高管发现股价实在是涨得太离谱了,再也没有信心把这个牛皮继续吹下去,于是将自己手中的股票抛售一空,这在泡沫上捅了一个小孔,泡泡“砰”地破开,短时间内股价一泻千里,又回到了最初的价位。
最后再说一个发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美国网络股泡沫。当时的网络股龙头是亚马逊公司,这家公司是做网络书店的,书没卖几本,亏损却是惊人,比它的亏损更惊人的是它的股价——它的市值反而超过了已上市实体书店的市值之和。为了沾点网络的光,当时的上市公司不管跟网络有多少关系,都想在名字后面加个“多吃糠(.com)”、把总经理的头衔换成“蛇一窝(CEO)”,只要这么一变,股价立即上升。当theglobe.com这家公司上市的时候,首日交易量创造了历史记录,股价从9美元一路摸高到97美元,市值当天一举突破10亿美元,而它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只有区区270万美元。公司的两名创业者(十几岁的小男孩)路演时,以新经济代言人的身份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志得意满地对公众说:“对买到了我们公司股票的人我们表示祝贺,因为他们是幸运的,但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都很不幸。”不过,一年过后,他们的话就得反过来听了,那些“幸运者”很“不幸地”被套牢了。网络股泡沫虽然号称“新经济”,但还是避免不了跟老泡沫一样的结局。代表网络经济的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达到5 000点的巅峰后,开始大幅度调整。2002年,该指数最低1 108点,相对最高点,3年跌幅达到78%。墙倒众人推,原来改名字的公司又开始争先恐后地要把名字改回去,讽刺的是,这次去掉“多吃糠”股价又还是会上升——可爱的上市公司,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你们辛苦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