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10-30 19:24:22
在《中基》中对问诊做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姓名,年龄等)、生活史、家族史、既往史、起病和现在症状。虽然看起来挺全面的,但缺少了十分重要的一项——问主诉。主诉是患者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他们前往医院就医的主要原因,所以往往对做出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无论是在闻诊还是问诊里都缺少了这方面的内容。
在前面讲过一般情况问得不宜过细,而对于现症状则应该是越详细越好。在这方面中医的先贤们也做出了详细的总结,下面就是医家在明朝医家张景岳《十问》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从中可以看出中医的前辈们对此投入了多少心血,现在熟练运用问诊却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如果只是患者这样认为也就罢了,但现在许多中医大夫也以此为能,他们甚至是这种观点的始作俑者。他们这样做,当面对先人的这些总结不知道是不是会自觉愧疚。
日期:2009-10-31 20:36:57
切诊
现代在许多患者的心目中把切诊作为了中医诊断学里的最高境界,似乎只有掌握了这一项技能,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中医。但在古代,中医的先贤们似乎并不这样认为,甚至在他们的眼里切诊只是末流医生所为。前面讲过名医扁鹊看病实际上运用的是望诊,而脉诊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在《难经•六十一难》中写到“切而知之,谓之巧”。暂且不论是工比巧好,还是巧比工高(从能工巧匠这个词上看,似乎工还是比巧略高一筹),至少巧与神和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伤寒论》中也记载“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看来医圣更看重于望诊和问诊。那么切诊尤其是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