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1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自姚门四杰之后,振兴桐城派的人物,首推曾国藩,人称他为桐城派的“中兴元功”。与桐城派先贤相比,曾国藩更加注重文章经世的作用,追求雄奇恢宏的气势,兼取骈文和汉赋的铺排句法及华丽文采。当时文人纷纷仿效,最有成就的是“曾门四弟子”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

清末,继承桐城薪火的有古文家兼翻译家严复、林纾等人,还有桐城籍的文章家马其昶、姚永朴和姚永概。但由于时局变化,他们的文章虽然有改良和维新思想,也在关心国事和天下,却更多的流露出了末世文人的落寞与抑郁。桐城文章也渐渐走向衰朽,甚至被斥为“桐城谬种”,引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等人的一片责骂。

对此,梁启超的评价可能是中肯的:不能以其末流之堕落,归咎于作始。

富而教之不可缓

有一天,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看到路上熙熙攘攘的景象,孔子说:“卫国的人真多啊!生活很安定!”

冉有就问老师:“生活安定了,还要怎么办呢?”。原话是“既庶矣,又何加焉?”

孔子回答:“富之。”

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说:“教之。”

孔子认为,老百姓富起来后,就要让他们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安徽人的儒雅之风,得益于教育。明清时期,徽商成为中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忠实执行“富而教之”的路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乡里兴办书院,振兴文教。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