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7-16 10:19:13
关于官僚体系中知识分子的问题,昨天想了想,又补充了一点。重新贴一下。
第二,官僚体系中知识分子的成色不足。我前面说了,大明帝国的官僚体系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从表面上看,也的确如此。一个人若想成为明帝国的官员,从理论上说有四条路走。一是“学校”,二是“吏员”,三是“荐举”,四是“科举”。所谓“学校”,就是国子监的学生毕业后直接由国家派官。朱元璋特别重视这一条途径,当时许多中央要员和地方大吏都由太学生充任。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以出钱入学的“例监”和以父亲职位入学的“荫监”,监生良莠不齐,不再受到重视。而政府也很少直接提拔国子监的学生做官。这条路,基本上堵死了。“吏员”就是从低纸的吏中提拔优秀的人来做官。但是,这些官都非常之小,基本是一些杂官和不入流的官。所以这个也不是主要途径。所谓“荐举”,也不是主要渠道,在朱元璋时期,通过这个途径当官的很多,但到永乐皇帝之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所以,真正能进入官僚队伍的途径,主要是科举。那么,通过科举考试考出来的,当然是知识分子了。但是,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却成色不足。为什么呢?科举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层层考上来,就能做官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报名,你首先得是地方学校的生员。用现在话说,你得是国家正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不能像诸葛亮那样自学成材。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我为什么说他们成色不足呢?因为你得看他们学的什么、考的什么?明代所有的学校学的是国家颁行的经、史、律、诰、礼仪等教材,此外兼学射、书、数。明代的科举考什么呢?文科(进士科),主要还是儒家经典,尤其是要考八股文。武举主要考策略,也就是纸上谈兵。从北宋以后,我国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了。一千年前的儒家经典能解释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比如通货膨胀吗?解释不了。自从北宋以来,历朝政府都面临一个问题,财政危机。儒家经典里有关于财政学的内容吗?随着官僚机构的不断扩张,如何使官僚体制高效运转,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儒家经典里有管理学、组织理论的内容吗?都没有。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急需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而这些又不在学习和考试的范围之内。所以,整个官僚体系中就没有这方面的专才,其结果是造成官僚体系的执政能力不足。举一个例子。从宋代开始,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我们国家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而且到了元代,纸币已经通行天下。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到了明代,由于政府里面没有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这方面的人才,完全不懂经济规律,只知道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于是,从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开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到钞法的崩溃,只经历了短短二十来年的时间。到洪武末年,一贯宝钞(按钞法相当一千文铜钱)就贬值到只值160文铜钱。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发现实在是没办法强制推行纸币,朝庭在收税的时候也都改收银子了。从此,纸币退出了中华帝国的历史舞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