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十分严重,现在,不仅仅是远征军被日军反包围的问题,老窝快要没了。
这是东线情况。
再看西线。
这是按说好了的,由英缅军把守。
当日军第33师团过来后,沿伊洛瓦底江一路向北推进。
英缅军还是老样子,不敢打,日军来了他就走,好东西随便拿。
英缅军一路向北溃败。4日丢了普罗美,5日扔了阿兰庙。
“兄弟,别跟的太紧了,你要啥,我留给你还不行。千万别枪走火,走火伤人可不是好事。”英军恨不得面对面跟日军讲道理。
两天之内,英军丢掉了西线。
不过还好,人没死几个,只是地盘没了。这没关系,地盘有的是,又不是咱家的,谁胳膊粗力气大就给谁!
没多久,英军很大方地把占领多年的殖民地一个个拱手让给日军。
饭田祥二很快看出了英军的企图,他没同意,因为他有更大的野心,他要的不只是这些,而是更多,甚至英军在东南亚的所有殖民地他都想要。为了将来接收方便,便想着借这次战争,歼灭英军主力,让英军再也没有说话的实力。
随后,饭田向日军下达了歼灭英缅军的指令,
“想跑,没那么容易,把命留下来。”
很快,英军也看出了日军企图,知道光跑不管用,还得打。但是,打又打不过,怎么办,那就请能打的吧!
于是,英缅军通过联军总司令,要求中国远征军过来支援,守住马斯格沙斯瓦等地,掩护英军撤退。
真是没地讲理去,中国远征军正忙着会战,想着法子要歼灭日军,与日军决以死战,哪还能腾出人手,助你跑逃。
杜建明很生气,但生气也没办法,命令还得执行,谁让咱是联盟军队呢!
就在杜聿明派兵选将这功夫,英军的一个师和一支装甲旅加起来有7000多人,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祥。
局势起来越不妙,很快发展成不不仅是英军被围的问题了。
东西两线失守后,整个远征军和英缅军都处于日军回卷后的包饺子状态。如果远征军被围,怎么去救这7000人?还是先放下!先考虑大部队突围问题。
“兄弟先忍忍吧,等我脱身就去救你。”
于是,如何摆脱平蛮纳会战的负面影响又摆到了桌面上。
这时,远征军的一个参谋团团长提出两条建议:第一条,坚持打下去,打败敌人为止。第二条,先突围,跑出去后,再调兵重新布置。(原话不是如此,太长,这里给简化了。)
总司令史迪威和副司令罗卓英在没有更好的建议前题下,采纳了第二条,放弃平蛮纳会战。说白了,就是怕被日军包围。
看来,职位不在高低,只要有好建议,领导还是采纳的,关键是能不能说到领导心坎里去。
暂且不说这个建议对不对,至少没有让远征军暂时被日军吃掉。
于是,联军总司史迪威下达了一系列命令,主要是放弃平蛮纳会战,改为守护梅克提拉敏扬之线,准备曼德勒会战等等。(不一一而列,有纸上谈兵嫌疑,没大用处)
连一个平蛮战会战都没搞成,还想弄曼德勒会战,行吗!谁信啊!
没办法,为了尽快撤出部队,现在只能给这个解答,不然怎么向下面部队交待。
紧接着,又是一系列的兵力部署,由于作用不大,在这里没必要一一述说。
总之,这一部置之后,把中国远征军的军5和军6两支部队分布于长达300多公里的平蛮纳、曼德勒等众多的公路若干个点上,使远征军即不能攻,也不能守,兵力分散,进退失据,陷于更加被动局面。
这是盟军司令部的部置。
英军跟本就不听,只考虑我自己合适不合适。想下来,觉的哪条都危险,那就来个稳妥的吧!
随后,英缅军司令韦维尔给缅甸的英军下了一个指令:
英军撤回印度,防守印度。
这下可好,整个缅甸就剩下中国远征军一支部队了。
这还不算完,他们还要求中国远征军的师38、师200、师22继续向日军进攻。
有这么欺负人的吗!你的命是命,老子的命就不是命吗!
杜聿明当场反对,认为这是一个失策的决定,反对分散兵力,主张集中主力于东线,向日军发起进攻。
然而,他的建议被史迪威否决,不仅老史不同意,中方的副司令罗卓英也帮着史迪威说话,反对杜聿明。
杜聿明只代了几天副司令,罗卓英一来,他又回归到老本行,继续当他的军5最高长官。
既然盟军正副司令都不同意,杜聿明也没办法,只能服从命令,按照上级决定办。
于是,远征军所有主力撤出了平蛮纳。
有很多人想不通,罗卓英为何如此,也因为他的不支持,致使以后连连败北。
由此,第一次远征军的命运也跟他有了瓜葛,至使他在后来被调走,成为了不太受国民党军界欢迎的人。
放弃平蛮战会战的后果,就是让唯一一次扭转战局的机会再次丢失。
纵观这段历史,史学家都给出了这一答案。
也就是从这一时刻起,缅甸战局更加恶化,盟军一退再退,一败再败,连一次像样的阻击战都无法组织。
不仅如此,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均陷入了顾此失彼状态,没有呼应,没有照应,各干个的,各打个的,完全处于了疲于应付的防御颓势。
盟军司令部也是一团糟,因为没有一场像样的战场胜利给人看,他的威信和作用便大打折扣,无论是宣传鼓动,还是战场部署,都让人产生怀疑。
跟着这样的领导去打仗,谁都得担心,没准在什么时候,脑袋丢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因为此时最缺少的就是信任和决心。
士兵们对长官的命令有质疑,友邻部队的行动让人不放心。只要有个风吹草动,多伴都会认为,他们是准备逃跑。
谁让英缅军起到了很好带头作用。
虽然人数众多,战线很长,势头也不小,加起来六个国家,而且当中还有几个老牌的帝国,无论经济实力,还是作战经验都有上百年传统。可见,盟军的实力够强。
但是,他们却怕日军。
只要日军一到,不定在阵地上某个脚落,总会有人呼喊:“日本人来了,日本人来了。”
有胆大的,还不错,敢朝日军多放几枪,大部分的人,则干脆撒鸭子跑路走人。
由此看开去,由多国盟军组成的整个战线,几乎全都处于崩溃边缘
明眼人一看便知,盟军败局以定,退出缅甸战场不可避免。
然而,就在这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阴沉气氛中,却有了一线希望。
这便是中国远征军在平安羌解救英军后,又一次打败日军,重新战领了平安羌,扭转战局,在此一举。
然而,这场胜利只是昙花一现,被英缅军亚历山大司令官的一纸命令撕的粉碎,让多国的友人,做了几天的好梦再次烟消云散。
亚历山大其人,我们在前面几张介绍过,傲慢的很,根本就瞧不起中国远征军,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前期一段时间内,没少找麻烦,甚至还做出几件不友好举动。
日期:2021-12-30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