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73节

热门小说推荐

身在城头的李庭芝,对于淮西数万精兵的不战而降深感痛心,更为夏贵以风烛残年之身而不守气节感到不齿。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如果蒙军现在攻城,他已经做好了一死报国的打算!

就在李庭芝打算据城一战之时,城下的阿术,又遣一名使者,手执忽必烈诏书,打马来到了扬州的城门之下,向李庭芝宣谕忽必烈的招降诏书。

悲愤交加的李庭芝此时正愁找不到人撒气。使者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可以为扬州军民找回士气的方式。

在李庭芝的授意之下,忽必烈的宣诏使被放进了扬州城内。但进来的信使刚踏进城门就后悔了。因为他很快就被五花大绑的押到了扬州的城头。

扬州城下,数万的淮西降兵铠甲森然,旌旗绵延数里。李庭芝当着所有人的面,先是纵火焚烧了忽必烈的诏书,在诏书余灰还未散尽之时,便一刀将蒙使的头颅斩下。

李庭芝此举,气得城下的阿术暴跳如雷。但作为江南地区的蒙军最高军事统帅,阿术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他相信李庭芝越是这么干,就证明李庭芝越是在虚张声势,这扬州城撑不了几天了。

一年多来,蒙军在扬州城下已经战死了太多人了,阿术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

但事实又一次让阿术失望了,一个月过去了,扬州城一切如故,依然没有投降的迹象。阿术再一次向忽必烈请旨,要求赦免李庭芝焚烧诏书的大不敬行为。

忽必烈再准阿术所奏。

然而,当忽必烈的劝降诏书再次被阿术以利箭射入扬州城之时,李庭芝还是看也没看,又一次把诏书丢进了火里。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福州流亡朝廷发来的大宋诏书,送进了扬州城。

公元1276年的盛夏七月,天空依然明净,地面依旧滚烫。是去是留的问题,正在困扰着李庭芝和姜才二人。此时的他们,没有去留无意,云卷云舒的淡然,有的只是生存与毁灭的艰难抉择!

帅府之内,姜才无奈的对李庭芝说道:“走吧,此时离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若在困守孤城,便只能自毙于此了!”

李庭芝心有不甘的言道:“你我一旦离去,淮东终将不再为大宋所有。坚守了这么久的扬州城,真要如此轻易的放弃吗?”

姜才再言道:“今朝廷命你火速南下勤王。皇命之下,将军岂能拒不奉召!”

紧接着姜才再言:“朝廷此举,必有其深意。以眼下时局而言,扬州之地,已成死局。而反观两广,福建之地,依山傍海,天地宽广,兵马粮草俱备。唯缺将军这等统御千军之人。将军此去,必大有为于天地之间。待时机成熟,引军北上,光复江南,将军必将因再造宋室之功,而彪炳史册。此刻,怎能困死于这扬州孤城之内?”

听完姜才所言,李庭芝默然点头。姜才所说不无道理,于忠于势,他都应该南下福州。但是这淮东之地,毕竟是他坚守了30余年的地方。若是如此离去,于情而言,他的心仍旧会隐隐作痛。

只是,再依依不舍,也是该离开的时候了。在七月中旬的一个深夜,李庭芝留下心腹朱焕守城,自己与姜才二人,带领着七千兵马,走出了扬州的城门。

只是,让李庭芝没想到的是,当他前脚刚踏出了扬州的大门,后脚朱焕便向阿术打开了扬州的城门。这样一来,李庭芝的南下勤王,由此变成了引军逃亡!

得闻李庭芝出走扬州,进驻扬州城的阿术,星夜引军追赶,两日之后,还没来得及入海的李庭芝、姜才一行,被阿术围困于泰州城内。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李庭芝、姜才二人再也无力南下了。更为可恨的是,此时围城的蒙军,竟然带来了从杨州出走军兵的妻儿老小。

在个人的生死存亡和家人的性命攸关之下,泰州的城门最终被叛变的士兵打开了。

眼看已经输掉了一切,李庭芝来到了院内的莲花池旁,纵身投了下去。只是,冲进来的蒙军怎么会让李庭芝如此轻易的死去。在蒙军的打捞之下,李庭芝最终被生擒。

三日后,李庭芝和姜才双双被押往扬州!

扬州的帅府之内,阿术坐在了往日李庭芝所坐的位置。当李庭芝和姜才被押进来之时,阿术出于敬仰,起身相迎。

对于阿术的做作,李庭芝不屑一顾,只是凛然言道:“败军之将,只求速死,勿复他言。”

然而,阿术却依旧耐心的言道:“你这又是何苦呢?降了吧!我阿术一生,向来少钦佩人,对于南国来说,也就只有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故国已亡,留下来为新朝效力吧!”

阿术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此时的李庭芝却一言不发。如若像夏贵一样苟且偷生的活着,那不就变成了他曾经深以为耻的人?这是高傲的李庭芝所无法接受的!

劝降无果,多年的老对手阿术,最终选择尊重他的对手,成全了李庭芝和姜才忠义的一生!

数日之后,李庭芝和姜才在扬州慷慨赴义。

随着扬州的城破,李庭芝和姜才的殉国,真州的苗再成和泰州孙虎臣也在蒙军的全力进攻之下,城破身亡。而后淮东之地的滁州,高邮,通州各地,相继沦落于蒙军之手,护卫了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江淮大地,就此尽入蒙元版图。

随着京湖,江淮战区的相继沦陷,如今的南宋流亡政府,满打满算,也就只剩下了川东,两广,福建这支离破碎的根据地在做着最后的抗争!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