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74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21-06-01 07:38:09

第一百一十章 帝国的流亡

当李庭芝以身殉国的消息传至福州之时,南宋的流亡朝廷安家福州已经两个多月了。损失了整个淮东之地和一员优秀军事统帅的噩耗,让福州的流亡朝廷旧伤再添新愁。

此时的流亡朝廷,政治上陈宜中说了算,军事上张世杰说了算。但陈宜中这个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人,却偏偏喜欢以一个军事上的外行对张世杰和帝国的军事部署指手画脚一番。

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天祥觉得自己再留在福州也显得多余了,便主动请缨,要求回到江西老家募兵抗蒙。

对于文天祥所请,陈宜中求之不得,立马代表小皇帝同意了文天祥的奏请。

临走之时,陆秀夫,张世杰前来相送。三人约定,无论身在何地,都必将为大宋的天下,流尽最后一滴血!

杯中酒尽,文天祥辞别二人,仍旧带着来时跟随自己的杜浒一行人踏上了前往江西的抗蒙之路。

自文天祥督军江西之后,浙西和赣南之地又相继出现了抗蒙烽火。这时远在大都的忽必烈,认为必须要在南宋这些残余势力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之前,就将其扑灭。要不然,总有一天会颠覆他在江南的统治。

公元1276年九月,在忽必烈的军事部署之下,驻守两浙之地的阿刺罕、董文炳统率水陆两军兵分两路南下,进取福建;江西塔出、吕师夔部引赣北蒙军南下,进取广东;湖南阿里海牙调集重兵,南下进取广西。

蒙古三路大军,在得到命令之后,即刻整装出发,为彻底扑灭南宋的残余势力,做出最后的军事进攻。

一个月之后,蒙军主力进入广东、广西、福建三省。

同时,为了对福州的流亡政府以毁灭性的打击。忽必烈又命两浙蒙军,再兵分三路,对福州做出最后的围剿。

在忽必烈的命令之下,董文炳,张弘范沿浙江东部南下;奥鲁赤,唆都自浙江西部南下;阿刺罕自水路从宁波出发。三路大军相约进取福州。

随着两浙水陆蒙军的不断南下,流亡政府的所在地福州,很快便暴露在蒙军的军事威胁之下。

当蒙军南下大军袭来的消息传至福州,福州的流亡朝廷,对于时局的悲观又展露了出来。在张世杰和陈宜中的商议之下。此时的南宋流亡政府决定再次泛舟入海,继续往南而行。

但是当这个决议在朝会之上被提出来时,朝堂上的陆秀夫却不赞同如此做法。无法理解这一决定的陆秀夫向陈宜中问道:“今日之朝廷,尚有精兵十多万,民兵数十万,战将数百名,为何不能据城一战?朝廷从临安逃往温州,又从温州迁往福州。福州今日不守,又当迁往何处?”

对于陆秀夫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陈宜中有着自己的解释。

陈宜中回复陆秀夫道:“蒙军势盛,我军新败。即使我军兵众多,但能战者恐无几何。为今之计,当暂避蒙军兵锋,保存实力。待局势稍缓,再北上收复。”

得到陈宜中回复,陆秀夫没有看陈宜中,而是转过身向张世杰轻声问道:“你也是这个意思吗?”

张世杰没有开口,只是默然的点了点头。

陆秀夫会意,紧接着问道:“既然如此,那圣驾将前往何处?”

张世杰言道:“暂居泉州吧!”

既然陈宜中和张世杰都已经决定南下入海,暂避蒙军兵锋,陆秀夫也就不再说什么。

数日之后,身处福州的整个南宋朝廷,舍陆就舟,移师海上。自此,一个不仅空前,而且绝后的海上朝廷,就此开始飘荡在华夏大地的东南沿海。

日期:2021-06-01 18:25:30

公元1276年十一月,闽南沿海的天气依旧温暖,此时福建的东南海域,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水师舰队,正停泊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港口之一的泉州。

此时泉州港的海面之上,近万战船,首尾相连,数十万兵马,屯军海上。一眼望去,似乎延伸到大海的尽头。而这,便是此时大宋的海上朝廷!

值此海上朝廷停驻泉州海岸之时,一个阿拉伯人,开始走进中国历史的前台。此时大陆之上的泉州,便是被这个阿拉伯人所实际控制着。

阿拉伯人名叫蒲寿庚,时任大宋的闽广招抚使,家族自旅居泉州以来,世代负责着泉州港的南宋对外经济贸易。整个家族已经有着旅居泉州,远洋东南亚数十年的根基。

截止到目前,这个人看样子仍然臣服在南宋的旌旗之下。当宋端宗的海上朝廷驾临泉州海面之时,蒲寿庚登船入海,亲临龙舟拜遏。并希望端宗皇帝以及流亡朝廷可以移驻泉州,待兵强马壮之后,再徐图光复!

蒲寿庚如此一说,龙舟之上很多随行的官员都已经动心了。若能登陆上岸,比如今在海上漂泊不知道要强多少倍。但是此时在张世杰的脑海里,却反复出现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一句话。

在张世杰的认知里,此人明知帝舟南下,为何不早早的海上相迎,而是在朝廷舰队停驻港口之时,才来登船拜遏。即使不是什么坏人,但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人。”

出于如此考虑,张世杰和陈宜中二人久久不能决定是否上岸。而恰恰就是张世杰等人此时的多疑,最终避免了大宋的流亡朝廷,提前覆亡的命运。

其实,早在大宋的朝廷舰队还没有到达泉州之时,蒲寿庚就在他的府邸之内,和其家族成员分析着当今的天下局势以及宋蒙之间的战力比对。分析到最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此时的大宋,已经毫无复国的希望。

而后,他们又针对这个结论,做出了一个决定—作为海外异族之人的他们,没有必要为中原王朝的正统之争而殉葬。无论是大宋也好,大元也罢,只要自己手里掌管着横行于东南亚的远洋船队和把持着泉州这座享誉世界的经贸港口。他们在东南沿海,便会一直具备着无可撼动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最后,风雨飘扬摇的大宋,在他们的眼里,最理想的价值便是和蒙古人交换更大权益的筹码。

在蒲寿庚前往龙舟之上拜遏宋端宗之时,他的心腹便已经动身赶往福州,邀约蒙军南下,密约以泉州降蒙。如果再运气好一点,计划再周密一点,蒙军南下的速度快一点,他觉得他还可以将整个流亡海上的大宋朝廷一起敬献给蒙古人。

蒲寿庚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但张世杰和陈宜中一行也没有那么好糊弄。大海之上的陈宜中对蒲寿庚表示道:“蒙军骑兵天下无敌,朝廷王师若是上岸与蒙军周旋,将毫无胜算。今王师之所长,乃水师舰船之利。眼下,当以海上之师,迎战蒙军。所以,这朝廷还是安在海上比较安全。”

陈宜中既然这么说了,蒲寿庚也只得近乎拍马屁的表示认同道:“还是丞相大人虑事周全。”正当他准备登岸离去之时,张世杰却又补充道:“今王师南下,兵员尚众,唯战船不足。世杰今日有个小小请求,烦请市舶司能以千艘商船献之朝廷,加强王师军备,以抗蒙军。此关乎国家存亡之举,还望招抚使大人能慷慨一些。”

对于张世杰所求,蒲寿庚慷慨言道:“商船吗,好说,好说,若没有朝廷的庇护,哪里还有市舶司的存在。区区千艘商船,算得了什么。”

听到蒲寿庚这么一说,陈宜中和张世杰二人一时间对眼前的这个阿拉伯人的印象改观了不少。在愉快的交谈之后,蒲寿庚乐呵呵的回到了泉州城内。但出乎张世杰和陈宜中意料的是,蒲寿庚回城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封锁了港口,关闭了泉州大门。

算算日子,福州的蒙军也快要来了。所以,张世杰以及整个流亡朝廷都被蒲寿庚忽悠了。

蒲寿庚的如此行为,激怒了屯军海上的整个南宋朝廷。而盛怒之下的张世杰即刻发兵将蒲寿庚停留在泉州港口还没来得及卸货的千余商船,连船带货全部缴获。

此时泉州城内的蒲寿庚也不客气,在封闭的泉州城内,开始大肆屠杀留在城内的赵氏皇族以及忠于南宋的官、兵。一时间泉州城内,血流成河。

大海之上的南宋朝廷,获知蒲寿庚的所作所为之后,自上而下皆是怒不可遏。张世杰即刻引兵登陆,攻打泉州。

只是,战事的结果却是蒲寿庚据城死守,张世杰攻城不利。

数日之后,由福州南下的蒙军,逼近泉州,让泉州城内的蒲寿庚看到了希望,而泉州城外的张世杰却神色黯淡。

蒙军进逼泉州,是破城,是迎战,还是继续流亡,对于南宋流亡政府来说,并不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此时的南宋海上朝廷再一次选择了继续南下流亡。

数日后,南宋流亡朝廷进入广东海域,停泊于潮州海岸。而接管了泉州的蒙军,获知流亡海上的南宋朝廷又落脚于潮州。蒙军在迅速平定福建沿海之后,又星夜往潮州袭来。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